• <td id="4ya6y"></td>
  • <td id="4ya6y"></td>
  • 行業聚焦

    上海市科學和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

    發布時間:2012-05-25被閱次數:12009 來源: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十二五”是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上海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攻堅階段。根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上海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發展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形勢與需求

      科技創新與轉型發展成為時代趨勢。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科技呈現群體性突破態勢,一些重要的科技領域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經顯現;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糧食安全、信息控制權和大范圍流行性疾病防控等重大科技議題成為國際博弈新焦點;科技全球化和研發國際化加快推進,國際產業轉移呈現層次高端化、產業鏈整體化、企業組團化的新特點。為應對科技創新的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把知識作為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的關鍵資源,力求激發新的重大科技突破和產業變革,努力掌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知識資本,著力培育推進經濟社會轉型的新動力,爭取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這需要上海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充分把握全球發展的潮流,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和依托,強化創新資源的全球配置能力,加快城市轉型發展。

      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依然處于戰略機遇期。當前,我國自主創新戰略格局基本形成,科技與經濟結合更趨緊密,一大批共性、關鍵技術得到突破和應用,傳統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趕超世界科技前沿的能力顯著增強,整體上進入了以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特征的新時期。這就需要上海充分對接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率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自覺擔當國家科技創新排頭兵的重要使命。

      上海正處于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上海正處于發展轉型階段,投資拉動已經難以為繼,財富驅動又將過早消耗城市發展后勁。加快轉型發展,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十二五”上海創新驅動的重要需求對科技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以高新技術產業化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導向,加快提升知識資本集聚、積累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驅動作用,著力推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

      上海進入自主創新能力躍升的關鍵時期。經過多年發展,科技創新已成為上海全社會廣泛共識,以應用為導向、以價值實現為根本的自主創新戰略成為全市科技事業發展的根本指導方針。當前,上??萍颊w實力穩步提升,為上??萍歼M一步強化自身優勢、發揮自身特色、全面提升持續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上海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0年,全市R&D/GDP比重達到2.81%,地方財政科技撥款/財政支出的比重為6.12%,分別比2005年提高0.5個百分點和1.34個百分點;共發表SCI收錄論文12322篇,約為2006年的1.5倍;國內專利授權量達到48215件,約為2005年的3.8倍,其中發明專利6867件,約為2005年的3.4倍;高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958.0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2.0%。有58項(人)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第三次實現五大獎項的全覆蓋,占國家授獎總數的比重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

      上海進入創新體系建設突破的關鍵時期。面對新形勢和新使命,上??萍紕撔轮羞€存在一些不適應、不協調的“短板”,如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特別是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還需進一步鞏固;金融資本與科技創新缺乏有效銜接,科技投融資體系不健全;科技創新合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創業精神和創新文化亟待強化等。這些,直接影響和制約了上海創新效率的提升,但也意味著未來上??萍及l展仍有較大空間。因而,充分發揮世博后續效應,著力提高科技創新效率,加快創新價值實現,全面支撐城市轉型發展,將是“十二五”時期上??萍及l展的重要歷史使命。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安排

     ?。ㄒ唬┲笇枷?/p>

      面向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以應用為導向,以知識競爭力為標桿,以提升科技創新效率、加快創新價值實現為主線,以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根本動力,搶占科技制高點,培育經濟增長點,服務民生關注點,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更具活力的創新型城市。

      --堅持把支撐轉型發展作為根本宗旨。致力于提升科技發展的動力,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與發展戰略,選擇基礎和條件較優的領域作為突破口,重點推進,大力培育創新集群和新興產業;強化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加快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重大科技問題,在更高層次上引領城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把創新價值實現作為戰略取向。致力于提升科技發展的合力,健全產業政策、人才政策、社會發展政策等與科技政策的協同機制,強化科技成果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和推廣;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創新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完善成果產業化機制,調動企業的主體積極性,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堅持把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根本動力。致力于提升科技發展的活力,進一步優化創新服務體系,形成專業化、網絡化的公共科技服務體系,提高政府服務效能;在科技管理統籌協調機制、企業技術開發機制、技術轉移機制、科技投入機制、科技金融機制、科技人才激勵機制、科技評價機制、應用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和創新,深化科技管理體制綜合改革,提高創新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充分釋放全市科教和人才資源的巨大能量。

     ?。ǘ┌l展目標

      到2015年,上??萍紕撔履芰Ψ€居全國前列,知識競爭力進入亞太地區前列,建設更具活力的創新型城市。

      --科技研發的重鎮??萍紕撔履芰Υ蠓嵘?,科技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掌握一批前沿科學研究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在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努力建成若干世界級的研發機構,形成一批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基礎設施,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新興產業發展的基地。全面促進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融合發展,加速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培育新興產業和新生業態,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持續上升;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科技新市鎮的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創新集群。

      --創新創業的沃土。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化效益好的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形成良好的企業生態。創新成果轉化機制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的投融資機制取得較大的進展,促進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行業健康發展的配套政策體系與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吸引和集聚一批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隊伍。

      --科技惠民的典范??萍荚诮鉀Q人口老齡化、能源資源緊張、節能減排、交通擁堵、城市建設與安全等民生關注問題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更多居民充分享受科技福祉;市民的科學素質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人民群眾更加理解和支持科技事業。

      --科技開放的前沿。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日益活躍,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國際影響力不斷凸顯,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對外合作的品牌效應和龍頭帶動作用更加突出;科技成果對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以上海為樞紐的長三角區域科技合作更上層樓。

      到201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3%左右,地方財政科技經費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達到6.5%,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5%,每百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600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5%。

     ?。ㄈ┛傮w安排

      “十二五”期間,上??萍紕撔鹿ぷ鲗⒔M織實施“四大工程”。

      一是實施新興產業培育工程,促進產業能級提升。從技術鏈、價值鏈和產業鏈出發,系統考慮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培育,圍繞“四個上海”(即健康上海、生態上海、精品上海、數字上海),部署20項重大任務和23項重點任務,加快關鍵技術突破,構建較為完善的產業自主技術體系。

      二是實施基礎能力提升工程,增強持續創新能力。在兼具科學前沿和重大應用前景的方向,重點聚焦5項重大任務和9項重點任務,集中優勢力量,實現重大突破性進展,進一步鞏固基礎研究的優勢地位;加快創新資源的整合提升,重點完善5項大科學工程,新建或提升14個以提供研究開發前沿性技術、重大共性和關鍵技術為主的研發基地和中心;構建定位明確、層次清晰、銜接緊密、促進創新型科技人才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重點推進4類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三是實施集成應用示范工程,加快科技成果推廣。圍繞健康與便利生活、綠色發展等緊迫需求,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堅持以應用促發展,選擇處于產業化初期、社會效益顯著、市場機制尚難有效發揮作用的重大領域,組織實施5項應用示范工程,培育市場需求,拉動產業發展,凸顯創新成果應用的集聚效應和服務能力,促進科技惠民。

      四是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完善創新體系建設。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大力發展應用技術創新和服務體系,重點實施4大行動,確保各項任務順利實施。

      三、新興產業培育工程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選準發展方向,聚焦有限目標,著重在“四個上海”技術創新任務中進行布局,加快技術突破、應用和產業化進程,加快構建產業自主技術體系,力爭掌控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高新技術產業核心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ㄒ唬┙】瞪虾?/p>

      按照“早”(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快”(快檢測、快診斷、快康復)、“低”(低創傷、低毒副、低價格)的原則,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來臨、疾病的防治從治療逐步向預防和健康促進方向轉變等的重大需求,緊緊抓住國家發展生物產業和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實施的契機,聚焦領域研究熱點和最新成果,在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農業與食品安全等領域,部署5項重大任務和6項重點任務,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撐和引領作用的關鍵技術,努力把上海初步建成亞太地區生物醫藥創新產品的研發制造中心和臨床醫療中心。

      1.重大任務

     ?。?)重大新藥創制

      圍繞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加強針對新靶點的藥物創新研究,重點開展人源(化)單抗藥物、新型疫苗和小分子藥物的成藥性、臨床前、臨床和產業化研究,突破細胞大規模培養、藥物制劑新工藝和單抗、疫苗的產業化關鍵技術,推進靶向小分子創新藥物、抗腫瘤抗體、預防和治療性疫苗等一批創新藥物的產業化。

     ?。?)體外診斷與影像診斷裝備

      圍繞臨床醫學診斷的相關需求,攻克磁珠、抗原抗體等基礎材料制備、生物標記、樣本處理與檢測等關鍵技術,開發適用于生化、免疫、血液、微生物等方面的全自動化檢測系統。攻克動態數字補償、圖像精確配準等核心技術,實現高分辨率高能射線探測器、平板數字X射線探測器、高場超導磁體、正電子發射體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開發相襯成像等新型數字化X光機、高場超導核磁共振儀、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裝置等產品。

     ?。?)微創介入植入器材

      圍繞心腦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骨科創傷等臨床常見多發病治療,攻克新型納米材料和組織工程材料的制備、表面改性與修飾、藥物精確涂層、支架的輸送和釋放、低功耗高性能微型芯片等關鍵技術,開發新一代血管支架、心臟封堵器、植入式心臟起搏器、創傷鎖定接骨板系統、人工關節等介入和修復器材產品,提升產品技術能級。

     ?。?)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

      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疾病,通過前瞻性和轉化醫學研究,建立和推廣一批疾病防治適宜技術和解決方案。重點開展心腦血管疾病早期預警和診斷、疾病危險因素早期干預等關鍵技術研究,建立一批心腦血管病早期預防、臨床救治及康復的優化方案與新技術。建立糖尿病分子分型、特異性生物標志物檢測技術以及個體化診治技術,提高糖尿病綜合防治效能。開展基于社區的腫瘤流行病學研究和危險分層監控,研究早期診斷技術,尋找生物標記物,逐步實現以基因檢測為基礎的腫瘤綜合性、個性化治療。

     ?。?)種源和設施農業

      開展優質特色資源保存、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雜種優勢利用、快速繁育、品種鑒定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創制各具特色的動植物新種質,選育具有優質、高效、抗逆性能的新品種;提高設計和技術集成能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化、系列化的可控環境農業裝備。

      2.重點任務

     ?。?)抗感染藥物的研發

      圍繞抗細菌、抗病毒感染等重大產品,重點開展產品創新和工藝改進,推進新型惡唑烷酮類抗菌新藥和針對耐藥菌的新型抗生素的研發;推進頭孢類、培南類和抗艾滋病現有產品的工藝改進和質量提升研究。

     ?。?)重組細胞因子藥物與生物治療研究

      圍繞腫瘤、心腦血管、感染性疾病等,重點開展針對新靶點的創新基因工程細胞因子、自體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的研究;加快重組長效細胞因子融合蛋白、重組基因工程蛋白藥物的臨床研究和產業化。

     ?。?)中藥現代化研究

      針對心腦血管和清熱解毒等創新中藥,開展臨床前、臨床和產業化研究;選擇療效確切、臨床基礎好的中藥大產品,開展活性物質分離和篩選技術、中藥療效和生物學評價技術和中藥標準化與質量控制技術研究,闡明其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提升產品能級和內涵。

     ?。?)智能仿生康復器材研發

      針對腦卒中、腦外傷等高發病種的康復治療,開展植入式神經接口信息傳遞、多模態感知的腦機接口、生物功能性反饋刺激等關鍵技術的研究,研發功能評定和康復治療設備、家庭/社區遠程診療、康復系統等產品;開展植入電極、無線供能、無線遙感與自主反饋調節等關鍵技術研究,研發新型胰島素泵、溫敏性人工晶體、仿生人工耳蝸、電子人工肛門等產品。

     ?。?)城市常見病、老年病的防治研究

      圍繞呼吸系統疾病,重點開展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急性肺損傷、兒童哮喘的流行病學、發病機制、早期診斷及防治技術和方法研究,降低疾病病死率;圍繞神經退行性疾病,重點開展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早期診斷方法研究,干預、延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開展出生缺陷原因及預防研究、不孕不育原因及防治研究,提高城市人口的生殖健康水平。

     ?。?)食品安全檢測與監控體系研究

      重點開展食品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化學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等食源性危害風險因素評估技術體系,加強食品中新生的有害物質的限量標準、食品檢疫與檢測方法標準、食品市場流通安全標準等研究,研發準確、可靠、快速、便攜的食品安全檢測方法和相關設備,為建立統一、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監測網絡體系提供技術支撐。

     ?。ǘ┥鷳B上海

      圍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應對特大型城市能源資源短缺、環境承載力限制、城市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嚴峻挑戰,加強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在新能源、城市公共安全、海洋科技、資源環境等領域,重點布局6項重大任務和4項重點任務,力爭實現一批關鍵技術突破,優化生態環境、建設宜居城市,為實現上海“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生態環境建設和城市安全保障等目標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1.重大任務

     ?。?)薄膜太陽能電池及裝備

      圍繞化合物及硅基薄膜太陽電池及其裝備技術,重點研究銅銦鎵硒薄膜太陽電池的理論設計、材料合成以及器件制備,提高能量轉換效率;研究大面積、高效率柔性襯底非晶/微晶硅薄膜太陽電池生產工藝技術,研制磁控濺射、增強型等離子化學氣象沉積等薄膜太陽電池生產的關鍵裝備及未來工業化生產中關鍵原材料國產化技術和部分中試設備,大幅降低電池生產成本,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制造生產線,推動我國光伏產業可持續發展。

     ?。?)新型多兆瓦級(6-10MW)緊湊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

      攻克風電領域關鍵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建立適合中國海上風資源和地質特點的風電數據庫,研制大容量永磁風力發電機和大容量風電變流器等關鍵部件,研究大容量風機整機及核心部件的檢測技術,研制建成適用于中國III類風場、中電壓體系的多兆瓦級緊湊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樣機,形成上海有優勢的風電戰略產品。

     ?。?)城市安全與防災

      重點開展城市高樓和地下火災預防、預警、引導、逃生和滅火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構建“防、滅、逃、管”四位一體的高層和地下建筑火災防控體系,提升滅火與應急救援裝備及處置技術的現代化水平;研究城市重大工程與生命線工程健康監測與災害預警關鍵技術,形成城市重大生命線工程系統安全技術體系;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城市安全與防災信息化綜合管理,形成與國際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安全與防災技術保障體系,讓城市成為百姓安全生活的家園。

     ?。?)海洋環境監測與資源利用

      重點開展海洋資源環境監測、深海運載器、海底作業機器人的核心技術研發,形成自主的裝備設計制造能力,在海底觀測、深海作業、海洋油氣資源與海底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海洋生物資源利用等領域得到應用。開發海洋特種儀器技術,推動海洋裝備、材料產業的發展,形成服務于海洋領域的產業集群。建立海洋極端條件及水下儀器、裝備的試驗、測試技術服務平臺。

     ?。?)儲能與智能輸配電系統

      重點突破鈉硫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等大容量電力儲能系統的低成本、長壽命等關鍵技術,為年產50MW的鈉硫電池生產能力提供技術支撐;在智能變電站統一信息平臺基礎上,集成在線監測技術、同步相量測量技術等高級應用,開展智能配用電設備、樓宇系統能量管理、微網及其運行的關鍵技術研發,形成若干區域的工程示范,研究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制備關鍵技術和35kV等級高溫超導電纜、超導限流器的應用技術和工程化研究,為智能電網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推動上海成為智能電網功能應用示范基地、關鍵技術研發基地和主要裝備制造基地,為上海建設智慧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礎。

     ?。?)新能源汽車

      圍繞新型純電動乘用車,重點開展動力系統集成設計、故障診斷、容錯控制與電磁兼容技術、高性能動力蓄電池制備及成組技術、管理與安全控制技術以及電機驅動與動力學控制技術等核心技術攻關,進入國際同類產品先進行列,2015年產量達到萬輛級,實現規?;a、商業化應用;培育出國內自主的電控系統及零部件產品供應商。圍繞燃料電池汽車,重點開展動力系統集成與控制、燃料電池發動機輔助系統控制以及高性能燃料電池堆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培育燃料電池發動機及輔助系統產業鏈,開展規?;痉稇?。

      2.重點任務

     ?。?)水源地保護與水資源再利用

      針對青草沙水庫,優化長江口水源地綜合水質預警監測方案,為青草沙水庫保持在地表水水質標準II-III類、全面達到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要求提供技術保障。結合城市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建設需求,開展適合上海地區土壤地質及城市發展特性的生態雨洪削減與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提高城市水資源利用率和防汛減災能力。

     ?。?)綠色建筑技術集成與工業化建造

      重點開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規劃設計、建造施工、運營管理、設備材料等關鍵技術研究和綜合集成,形成符合上海地區特點的綠色建筑適用技術體系、建筑節能成套技術、建筑環境保障技術體系,形成四類以上工業化建造的預制裝配式建筑成套技術及其產品體系,在崇明、虹橋等區域實施綠色建筑星級示范和規?;瘧?;推廣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導的大型公建監管體系,保障全市大型公共建筑提高節電水平。

     ?。?)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與管網設施工程安全

      重點開展城市深層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規劃理論體系、施工技術與先進裝備、全壽命快速檢測技術、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究,實現地下空間的低碳、安全及生態化開發利用;圍繞自然災害綜合防御、城市管網運行安全、地下空間安全保障等領域,推進和實施城市基礎設施工程安全與防災網絡建設,形成城市地下管網運行安全性監測系統,實現運行可靠度有效提高和災害事故率明顯降低。

     ?。?)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

      圍繞城市電子廢棄物、建筑工程廢棄物、城市污泥及餐廚垃圾等處置,開展資源化關鍵技術與處置系統的集成研究,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廢棄資源管理與利用的關鍵技術,形成城市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關鍵技術與管理體系。

     ?。ㄈ┚飞虾?/p>

      面向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的需求,堅持“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的技術發展方向,聚焦國家戰略、立足上海戰略定位,著眼前沿領域,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先進材料、海洋工程、人工智能、核電、先進制造共性技術等領域部署5項重大任務和7項重點任務,加快關鍵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進程,培育帶動性大、發展潛力大、技術密集度高、附加值高、資源能源消耗低、碳排放低的先進制造業,發揮上海在長三角建設“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中的核心和龍頭作用。

      1.重大任務

     ?。?)集成電路關鍵核心裝備與特色產品和工藝

      重點開展投影光刻機、高端刻蝕機、離子注入機、清洗機、檢測設備等關鍵設備的研究,掌握關鍵技術并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具備與國外同類產品進行市場競爭能力,形成產業規模;面向智能電網、電動汽車、高速鐵路、物聯網、消費電子等領域,開發形成高壓大功率器件、汽車電子、微電子機械系統等一批特色產品與工藝;面向未來電子技術與光子技術融合發展的趨勢,開發與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制程兼容的硅基光電集成器件與工藝,推動硅光子技術在高速接入、高速互聯、光纖到戶等新興領域的應用,初步建立光電集成工藝基礎。

     ?。?)新型顯示技術與產品

      開展硅基液晶微型顯示器及其配套的半導體激光器光源、光學引擎、高亮度發光二極管光源的研制,掌握基于硅基液晶顯示的產品自主設計和制造、藍光激光外延片制備等關鍵技術;開展中/大尺寸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面板、高清晰硅基有機發光二極管微顯示等新型顯示器的研制;培育形成以低功耗、高亮度、高光效、高分辨率、超薄、柔性為特色的新型顯示技術與產品。開展三維視頻節目制作與立體顯示系統、實拍節目的雙視點/多視點三維視頻等關鍵技術研究,研制視頻處理芯片、不同顯示終端的立體顯示器產品,建立三維顯示數字化內容制作服務基地。

     ?。?)半導體照明高功率芯片及裝備

      重點開展高光效、高性能芯片的研制,攻克半導體照明芯片制備工藝、器件工藝、芯片應用集成等關鍵技術,實現高光效的高性能半導體照明芯片量產;重點開展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等半導體照明核心裝備的研制,攻克反應腔整體結構設計與制造、配套傳輸系統設計、外延工藝設計驗證等關鍵技術,實現大型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核心技術及關鍵配套材料的集成創新和產業化。

     ?。?)先進材料

      開展高性能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高性能鈦合金以及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關鍵部件材料及其控性制造成套技術研究,開展下一代火電、核電裝備用材的前期研究,為裝備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支撐;開發新型發光和顯示材料及器件以及傳感材料和器件等信息功能材料,為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支撐;開發高溫超導材料、新型高轉換效率光伏電池與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新能源與儲能材料,滿足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等產業的發展需求。

     ?。?)智能機器人

      重點研究智能機器人機構設計、制造工藝、智能控制和人機交互等共性技術,攻克機器人建模、感知、多機器人協調等核心技術;自主研發機器人本體、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嵌入式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形成機器人成套設計、應用能力和模塊化功能部件生產能力,實現六自由度高速輕載和重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服務機器人產業化。推進智能機器人區域性研發中心、制造中心建設。

      2.重點任務

     ?。?)深水油氣開發裝備與高附加值船舶

      開展大型液化天然氣船舶、深水浮式生產儲存裝置、新型自升式平臺及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等關鍵技術研究,突破深水鉆井船設計、特種結構設計和關鍵系統裝船與集成技術,形成深水油氣開發裝備的自主設計和研發能力。開展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設計建造共性技術研究、規范規則研究和重要配套裝備的研制,帶動上海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的發展。

     ?。?)民用客機大型復合材料部件與總裝生產線

      開展大型客機復合材料平尾設計、制造和地面測試,全面滿足相關適航條款要求;研制大型客機部件柔性裝配數字化工藝設計技術和關鍵工藝裝備,建立大型客機總裝移動生產線演示系統,形成多架大型客機同時裝配的能力。

     ?。?)月球與深空探測器

      圍繞探月工程二期,開展月球車移動、結構與機構、測控數傳、電源等系統的設計與制造,完成地面試驗和月面巡視飛行任務。圍繞探月工程三期,重點開展月球軌道器的論證和樣機研究,以及弱碰撞對接機構等關鍵技術攻關。圍繞深空探測,重點開展火星/金星探測器的論證、樣機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

     ?。?)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核級泵閥及核電數字化儀控系統

      研制AP1000主泵、壓水堆核電站軸封式主泵等核一、二級泵閥,實現主泵、穩壓器安全閥等關鍵泵閥及重要輔助設備的設計自主化、制造國產化。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AP1000、CAP1400反應堆保護系統,形成反應堆保護系統的自主研發和設計能力。掌握核電站數字化控制系統核心技術,具備設計、系統集成的工程能力。建設數字化儀控系統的測試驗證平臺。

     ?。?)超精密光學元器件加工

      研制超精密、大尺寸精密光學元器件的高精度加工及檢測設備,解決脆性材料精密制造的關鍵技術問題,在工藝分配和管理、加工工藝、材料處理、表面處理和檢測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精密光學工程高端制造平臺,實現光學元器件制造的高精度、高效率、高一致性和低成本化。

     ?。?)先進制造共性技術

      發展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為制造業升級提供重要支撐;發展現代制造工藝技術,掌握極端環境、極端尺度和極端性能條件下的關鍵部件制造能力,支撐重大裝備的自主研制;發展綠色制造與再制造技術,形成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設計與制造、回收利用和再制造等技術支撐體系;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技術,引領制造企業向提供產品與提供服務并重的經營管理模式發展。發展制造業生產安全控制與快速處置技術,形成完善的安全生產科技支撐體系。

     ?。?)大容量高參數超超臨界煤電機組

      重點開展褐煤和循環流化床鍋爐、四缸四排汽直接空冷凝汽式汽輪機、水氫氫和雙水內冷發電機等設計技術研發;研究超高參數發電技術、富氧燃燒技術、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及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術,為開發先進煤電機組提供技術支撐。

     ?。ㄋ模底稚虾?/p>

      堅持以信息技術創新支撐城市發展轉型為目標,結合綠色、智能、惠民、安全等現代化大都市發展需求,以服務經濟大發展和城市信息化水平持續提升為契機,以服務模式創新與信息技術創新互動為重要手段,圍繞感知、融合、服務的信息技術發展方向,部署4項重大任務和6項重點任務,在物聯網、云計算、新一代移動通信、三網融合等領域繼續實現突破,搶占核心技術制高點,提升上海在信息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上海順利邁入服務經濟時代和深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1.重大任務

     ?。?)“三網融合”演進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

      開展滿足“三網融合”要求的創新網絡體系、技術規范和智能搜索、推薦、人機交互等核心技術的研究,研制寬帶有線與無線融合的接入網絡、集成網管、業務平臺和融合業務終端等關鍵設備和系統,推進萬兆到樓、百兆入戶的規模應用和試驗,為上海作為全國“三網融合”先行試點城市目標的實現、引領我國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發展方向提供技術支撐。

     ?。?)基于新一代移動通信標準的芯片、設備與系統

      開展符合國際標準的第三代移動通信長期演進系統的研制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的研究,研制核心芯片、終端以及系統設備,建設符合第三代移動通信長期演進系統、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的測試驗證環境和跨網絡移動互聯網應用運行環境,創新移動寬帶多媒體服務商業模式,提升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研發和設備制造能力,打造完整的移動通信系統產業鏈。

     ?。?)面向智能城市管理的物聯網應用

      加強傳感網前沿共性技術研究,開展傳感器芯片、高精度定位、生物信號分析、物品數字信源、智能海量數據和視頻分析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推進物聯網技術在治安監控、社區平安、健康服務、生態環境、交通管理、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的應用,加強城市環境的有效感知和服務的即時管控,提升城市智能管理的能級,為“平安上海”、“智慧上海”的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云計算核心設備及應用系統

      開展綠色高效能新型內存子系統及內存管理芯片的關鍵技術研究,研制具有海量數據組織管理和快速訪問能力的云存儲系統,構建基于新型體系機構的綠色高效能云計算機系統;開展云計算標準和安全技術的研究,研制面向云服務的中間件、云操作系統;構建云服務開發、測試、運營平臺,形成快速交付系統、資源管理和調度系統;探索和形成云計算商業服務模式,推動云計算系統集成應用示范,為“云海計劃”的實施提供技術支撐。

      2.重點任務

     ?。?)嵌入式系統與軟件

      研究嵌入式系統與軟件和產業上下游之間的深層協作機制,加強嵌入式基礎軟件、應用解決方案、終端產品間的互動,引導生態環境建設。圍繞汽車電子、軌道交通、磁懸浮、工業自動化、消費類電子等領域,推進自主嵌入式操作系統及相關產品的產業化。鼓勵、引導使用國產基礎軟件,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在嵌入式軟件產品中應用。重點開展兼容國際規范的汽車電子基礎軟件平臺研制,形成完整的開發工具鏈,實現在自主品牌車型中規模應用,并在國內進行推廣。

     ?。?)軌道交通運控系統

      重點研究軌道交通運控系統標準與系統架構、安全計算機操作系統、數據可信傳輸機制及技術、列車定位檢測技術、高安全軟件形式化設計和測試評估等內容,研發可實現技術平滑升級、模塊化結構的軌道交通運控系統,開展軌道交通裝備研制以及軌道交通運行系統的試驗、檢測認證環境建設,支持服務軌道交通運控系統的仿真測試服務平臺建設,為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提供保障。

     ?。?)基于射頻識別的智能制造執行系統

      研制在工業制造環境下應用的射頻識別標簽、工業讀寫設備、電子看板設備和軟件系統,形成支持離散制造、連續制造的射頻識別智能制造執行系統解決方案及其標準,實現基于射頻識別智能制造系統與現有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制造執行系統、倉儲管理系統等業務信息系統的無縫銜接,并在工業制造相關領域進行應用示范。

     ?。?)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務系統

      重點開展基于位置服務的系統總體架構和技術規范的研究,加快北斗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突破低成本高性能多模組合定位芯片和室內外無縫導航定位技術,開發機器對機器模塊、多模高精度接收機終端、海量實時數據處理引擎以及高速二維三維地理信息及圖形引擎,建設面向第三方的電信級位置服務基礎平臺,開展車聯網技術以及車載信息服務技術研究,探索形成基于位置服務的商業模式。

     ?。?)可重構可編程的新型處理器

      突破靈活、可靠、可擴展性強,同時具備高能效特征的可重構可編程處理器系統芯片及軟件開發環境的技術瓶頸,研究開發出適用于未來超高速多媒體信息處理、超寬帶無線通信系統、實時工業自動化檢測與控制、低功耗消費電子等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可重構可編程系統與器件。

     ?。?)信息-物理融合系統

      開展深度融合特征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的體系結構建模與分析、系統開發與設計、系統運行支撐、系統安全保障等技術的研究,形成面向信息-物理融合的軟件系統平臺;構建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實驗床,針對城市交通、航空航天等應用系統進行驗證。

      四、基礎能力提升工程

      把握世界科學發展前沿,緊貼國家和上海重大戰略需求,充分依托上海地區擁有的先進科學設施和較深厚的研究基礎,實施以點帶面、夯實基礎、集中突破、提升能力的布局策略,進一步鞏固上?;A研究的優勢地位;促進全市科技創新資源的整合聯動,扎實推進大科學工程、技術研發基地、平臺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上海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打下堅實基礎。

     ?。ㄒ唬┗A研究

      緊緊圍繞上海創新發展與科學前沿發展凸顯的重大科學問題,著眼于推進基礎研究成為自主創新的豐富源泉,選擇具有重大突破潛力、兼具科技制高點和重大應用前景的方向,優先部署一批科學任務,夯實研究基礎,促進群體優勢集成與跨領域協作,力爭在未來5至10年取得若干具有高度國際影響力和應用潛力的突破性成果,為增強上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社會經濟成功轉型和培育未來戰略型高技術產業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

      1.重大任務

     ?。?)戰略性納米技術

      積極開拓納米技術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探索納米尺度物質的新現象、分子功能及其生物環境安全效應,加強納米材料的設計與結構調控及其表征方法、新型分子納米器件與系統的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開展納米生物材料、新能源材料、催化材料、環境凈化材料等多功能高性能納米材料以及多功能納米轉運載體、納米生物探測與分子醫學成像、納米馬達、分子機器等特種功能納米器件的創新研制,為有效推進納米技術的發展及其在電子、醫藥、能源、環境等重要戰略領域的變革性創新應用提供科學基礎。

     ?。?)再生醫學與基于干細胞的組織修復技術

      圍繞機體損傷和疾病康復過程中面臨的組織和器官修復與重建重大科學難題,加強組織修復與再生的生物學基礎以及干細胞和組織工程技術在再生醫學中應用的研究。加深理解復雜組織的形成機理與缺損修復的生物學機制、外源細胞在體內的轉歸及其與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細胞表面結構特性及改變機制、細胞抗原性與免疫耐受特性及改變機制以及干細胞的維持、定向分化及重編程機理等,取得再生醫學基礎理論的突破;發展組織細胞的分離與培養、細胞表面結構與功能改變、細胞三維生長控制、干細胞高效定化分化與轉分化、組織與器官的人工構建及生理功能表征、支架材料與細胞外基質制備等關鍵方法與技術,推進干細胞治療的模式動物與轉化研究,建立干細胞技術和體外人工構建與體內植入技術的標準與檢測方法,解決組織修復與再生的臨床應用與產業化重大共性問題。

     ?。?)下一代信息通信技術

      圍繞構建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增強信息通信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以及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需要,加強下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創新與應用研究。探索基于超導宏觀量子效應的新機理與應用、受限光電量子結構及其精密調控理論與方法、無線傳感應用的理論與方法等,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突破奠定理論基礎;開拓應用超導體、電磁波、冷原子等前沿技術,開展新型半導體、傳感器、控制器、干涉儀等高效、節能、環保、安全與可靠的關鍵器件的創新研制;開展新一代中遠紅外、射頻高端和太赫茲等波段材料與器件,新型信息獲取與信息處理器件,以及網絡環境下的可信軟件的基礎與集成研究,解決構建物聯網/傳感網、新一代廣電網絡、云計算服務網所面臨的基礎科學問題;開展信息技術在計算科學、生物與醫學、空間探測等領域的應用研究,為發展超高分辨大尺度三維成像、基于無線傳感的生物醫學測量,以及探索量子計算機、DNA計算機、分子計算機等變革性工具提供創新理論與方法。

     ?。?)氣候變化與河口城市安全

      針對氣候變化對(長江)河口城市安全的影響,加強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與碳循環對長江河口與近海區域系統的影響、災害性氣候的演變及對河口城市的影響、大型城市人類活動對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區域溫室氣體排放對持久性有毒有害污染物集聚與傳播的影響、海平面上升對上海城市工程安全的影響、深海碳循環和深海過程等機制,開展海底觀測網、以及從長江口到深海的科學研究,建立氣候變化下的河口城市生態系統安全的模擬預測、安全評估與預警方法,發展碳捕集與碳封存、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生態修復、有機污染物無害化等關鍵技術,為保障氣候變化下上海城市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安全提供基礎支撐。

     ?。?)強場超快激光和同步輻射光源的應用

      加強發展超強超快激光新技術與同步輻射光源重大科學設施在多學科前沿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中的應用,重點開展極端強場超快激光新技術開拓及其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新物理與新效應、極端超快電子動力學的量子相干控制及基于超快強場條件的精密測量關鍵科學問題、超高相位空間密度高能電子與離子束的產生及其應用、新一代同步輻射光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探索,加強強場超快激光在空間、信息、生物醫學、能源、環境等領域的應用,開展基于同步輻射光源應用的極端敏感材料制備、環境污染物演變與遷移機制、生命物質以及冶金、催化、新型能源等過程動力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力爭實現科學前沿的重大突破,并為高新技術的自主創新奠定基礎。

      2.重點任務

     ?。?)創造新物質的前沿探索與應用

      重點研究方向:新物質的創造、高效轉化和超分子組裝;功能物質多時空尺度下的特征與規律認知及可控制備;與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節能減排等相關的基礎化學與物理問題;綠色化學、環境保護、食品安全中的物質科學問題等。

     ?。?)生物學前沿與交叉科學問題

      重點研究方向: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核酸的結構與功能;表觀遺傳學;模式生物的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生殖與發育;植物的生命活動基礎與作物的分子改良;大規模多層次生物信息數據采集與整合技術;神經系統的發生、工作原理與功能機制等。

     ?。?)重大疾病的生物醫學基礎與轉化醫學

      重點研究方向:重大慢性病的發生發展機制;重大慢性病的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神經退變與精神疾患的發生機制與防治;重大慢性病的藥物靶標和診斷靶標的篩選;提高成藥性的藥物化學基礎研究;靶向藥物輸送系統;個體化治療;新型生物技術藥物等。

     ?。?)先進材料的物質基礎與制備

      重點研究方向:具有多尺度結構的功能材料特性、設計理論和方法;材料在線、微尺度表征方法及理論;多元復合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設計;結構功能材料的光子力學、熱力學、生物力學等功能的基礎研究;新型高性能、可降解、仿生、高效儲能與能量轉換、核能等相關材料的制備新理論及方法;極端條件下特種材料的設計、制備、性能失效分析與壽命預測等等。

     ?。?)先進能源的新理論與新方法

      重點研究方向:高效能源轉換與儲存的新原理、新機制及新方法;先進光學能源、生物能源、氫能、仿生能源等創新能源系統的科學基礎;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集成設計與控制的新理論與新方法;先進智能電網的科學基礎;化石能源高效潔凈利用與減排節能、能效評價的新理論新方法等。

     ?。?)過程工程復雜系統的控制與優化

      重點研究方向:過程工程建模、設計、強化和優化中的多尺度方法;過程運行優化與放大理論與方法;大分子、生物活性、多相物系和極端條件下的熱力學和傳遞問題;催化劑工程設計與工程反應動力學問題;資源梯級利用和過程節能的理論方法和工業應用基礎等。

     ?。?)海洋與航空工程的基礎科學問題

      重點研究方向:復雜環境(海洋,高空)對工程結構和裝備材料特性及行為的作用機理;多場耦合、復雜邊界條件下的工程與裝備動力學行為建模與控制;運載器的運行控制與優化;工程裝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工程結構的動力荷載與響應監控;工程裝備的創新設計與工藝基礎等。

     ?。?)資源與環境的關鍵科學問題

      重點研究方向:流域人類活動對長江河口及其鄰近海域的資源環境效應;區域重要污染物的過程機制及生態影響;區域微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觀測與預警;深部生物圈資源及其演化機制與利用;病原微生物溯源;長江三角洲地下水分布及變化的監測和研究;粘性泥沙運移規律和港口航道的安全保障;海底工程穩定性和深海土力學理論等。

     ?。?)空間探測的理論與方法

      重點研究方向:空間探測、精密定位與導航的新理論與關鍵技術;空間數據處理的理論與方法;地球空間系統變化動力學與突變事件監測;地理空間信息學理論與方法;深海過程演變;月球、行星動力特性與動力學演化過程;宇宙結構形成數值模擬、暗能量和暗物質探索及活動星系核研究等。

     ?。ǘ┭邪l基地建設

      優化完善研發基地布局,加快創新資源的整合聯合,建設要素齊全、布局合理、合作開放、運行高效、區域特色鮮明的研發基地體系。力爭到“十二五”末,本市新建和完善5個大科學工程(裝置),國家級研發基地總數達到130個左右,市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100個左右,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數達到200個左右,建設一批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著力推動其作用的發揮和效能的提升。

      1.大科學工程

      圍繞提升國家原始創新能力的戰略目標,根據國家大科學工程的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通過完善大科學工程院市共建、共享合作機制,擬布局新建生物樣本庫、量子束流裝置、光源后續工程、蛋白質設施等一批大科學工程設施;通過部市合作,共同研制萬億億次超級計算機。同時,對已建設施,要在開放共享、保障運行和持續建設上進一步探索有效途徑,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多學科實驗平臺。使這些設施能支撐國家重點支持的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領域內開展世界一流的研究工作;能滿足國家戰略高技術發展的需求,使相關的研究工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能在某些基本科學問題上,支撐我國科學家開展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取得具有重大意義的開創性研究成果;對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能力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支頗具實力的工程技術、科研和管理隊伍。使上海成為世界科學前沿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上海生物樣本庫

      在“上海組織樣本庫”的網絡構架基礎上,逐步形成網絡型的共享機制,建設包括大型自動化低溫樣本冷藏庫、高通量自動化生物樣本處理系統、生物信息分析系統和遠程數據管理系統等四個主要部分,實現規?;臉颖痉治?、數據處理及知識產權管理等綜合科研服務功能,持續提升上海轉化醫學研究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水平。到“十二五”期末,生物樣本備份庫存儲我市生物樣本庫中樣本總量1/3的備份數量(超過20萬例);搜集并保存1-2個大規模群體性一般人群的生物樣本庫(每個5萬例以上);帶動超過100家各級醫院參與網絡建設,逐步建立一個大規模、高質量、系統化、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化生物樣本庫。

     ?。?)量子束流裝置

      將高性能超強超短激光束與基于超導加速器的電子束及THz輻射束有機結合,形成新一代綜合性量子束流的基礎上,開展量子束流材料科學研究平臺建設,主要包括建設超強超短激光束,基于短脈沖能量回收型超導電子加速器的THz輻射束,以及高性能的離子注入與分析加速器的離子注入材料改性與分析裝置等,形成綜合性先進材料科學研究與應用開發的平臺,從而有力推進我國和本市材料科學的發展,促進新材料的開發和產業應用。

     ?。?)上海光源后續工程

      在上海光源一期基礎上新建蛋白設施、“夢之線”、光源二期光束線站以及相關輔助設施,大幅度提升線站的時間分辨能力、空間分辨能力和能量分辨能力,發展光源相干特性、偏振特性、短脈沖特性等相關新方法和新應用;建設具有高能量、新波段直線加速器并形成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基本實現上海光源的波段覆蓋、研究方法覆蓋和應用領域覆蓋,使上海光源的整體性能繼續保持在國際先進水平,充分提升其作為國家級大科學平臺的能力。

     ?。?)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

      圍繞蛋白質生產能力的提升和形成國際一流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與支撐體系,在規?;鞍踪|制備、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蛋白質核磁共振分析、集成化電鏡分析、蛋白質動態分析、蛋白質修飾與相互作用分析、復合激光顯微鏡、分子影像和數據庫與計算分析等方面,建設蛋白質研究設施、系統以及相應配套設施,形成具備規?;鞍踪|制備能力、多尺度結構分析能力、多層次動態研究能力、整體與定量分析能力以及數據庫與計算能力,成為我國蛋白質科學和技術的重要創新基地、生物藥物產業化研究的重要平臺。組建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實現開放合作、資源共享,開展科學研究和國內外交流。

     ?。?)上海超級計算中心四期建設

      結合上海高性能計算實際需求,推進技術和應用研究新發展,參與研制并引進位居國際前列的超級計算主機系統,形成全國領先的高性能計算服務能力;通過開發、移植、購買與計算能力相適應的通用工程應用軟件和科學計算軟件,在建立上海高性能計算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構建國際一流的計算中心、數據中心、服務中心和創新中心,并爭取成為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推動上??萍紕撔?、經濟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2.支持學科及行業共性技術研發

      進一步加強對現有研發基地的調整與提升,形成良好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不斷提高其支持研發與技術服務的能力。重點抓好已建的研發基地合作開放、成果轉化、運行評估和穩定支持的管理,發揮研發基地在國家基礎研究和對產業創新中的支撐作用。同時,面向前沿科學技術發展方向和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優化研發基地布局,新建一批工程技術創新基地和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以及若干學科研究中心,整體提升學科與行業共性技術的研發水平。“十二五”期間,擬新建以下一批學科和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

     ?。?)實驗動物公共服務平臺二期

      在已建成的多個大型嚙齒類實驗動物設施基礎上,建設上海靈長類實驗基地,形成規?;撵`長類動物的生產能力,滿足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實驗用靈長類動物的需要;構建符合國際標準的靈長類實驗動物實驗設施,爭取成為國際實驗動物理事會的指定檢測機構,為生物醫藥產業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實驗條件和技術服務。

     ?。?)藥效評價和藥理研究服務基地

      建設符合國際標準實驗室規范的藥效評價平臺,針對多種重要疾病的治療藥物,形成每年20-30個創新藥物的藥效評價和50個候選化合物的藥理活性評價能力;系統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各種藥效學評價模型和評價標準,形成藥效、藥代和安評互動的格局,提供覆蓋多個領域的藥效評價研究。

     ?。?)生物醫藥創新產品中試孵化基地

      圍繞生物醫藥產品中試放大工藝優化、過程控制和規?;a等關鍵技術環節,建設生物藥物產品孵化基地和符合良好操作規范標準的生物藥物中試和委托加工平臺,形成為創新藥物的工藝研究和臨床研究樣品制備服務的能力,為中小企業創新藥物的開發、試生產提供工藝驗證、中試放大和委托加工服務,推動生物醫藥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發揮上海生物醫藥創新體系在推進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國家肝癌科學中心

      以國家創新戰略和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為導向,重點聚焦“肝炎-肝硬化向肝癌發展的預警與預防研究”等與肝癌防治相關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開展“診斷標志物篩選與分子分型研究室”等6個核心平臺以及“資源保藏和數據鏈應用中心”等3個公用輔助研發平臺的建設,把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建設成為國家肝癌集成研究中心、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合作中心和優勢資源共享平臺,為實現顯著降低我國肝癌發病率和病死率的目標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

     ?。?)現代農業技術創新服務基地

      面向本市農業發展的共性技術需求,建設農業生物種質基因及創新平臺、作物生長發育與調控技術平臺、農業資源與生物安全技術平臺、動物健康養殖與獸醫公共衛生研究平臺、農村經濟與農業科技成果應用平臺和現代農業科技孵化平臺等若干個技術服務平臺,在食品安全、農產品檢測、技術推廣、技術轉移等領域,為先進農業技術的集成、轉化、示范服務,為現代農業和都市農業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

     ?。?)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建設水池模擬實驗室、壓力實驗室、海底觀測網裝備研究實驗室、生物地球化學培養研究模擬實驗室等海洋研究實驗室群,以及東海海底觀測試驗網的儀器裝備、水下施工作業機器人和海洋工程勘探船等重大科研設施、海洋研究管理和后勤保障設施等。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河口研究、海底觀測、深海探測、海洋工程和海洋資源開發的海洋科技研究基地。不斷整合上海的海洋科技力量,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科技興海平臺,形成開發、流動、競爭、合作的科技創新機制,滿足國家戰略和上海發展需求,促進海洋科學研究的進步和海洋資源的利用。

     ?。?)新能源汽車設計及可靠性測試基地

      圍繞新能源汽車的設計和可靠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建設新能源汽車設計、關鍵零部件、動力系統、整車可靠性測試等研究實驗系統,形成符合國內外最新標準的新能源汽車優化設計、可靠性分析、電磁兼容和耐久性測試的能力,為我國電動汽車領域的整車和關鍵零部件的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提供國際一流水平的技術服務和支撐。

     ?。?)太陽能電池技術創新服務基地

      圍繞太陽能電池在制造技術、工藝裝備和檢測技術等關鍵環節,建設銅銦鎵硒薄膜太陽電池沉積系統、銅銦鎵硒薄膜太陽電池組件自動封裝裝備、大面積AAA級長脈沖標準光源裝備、無損式激光刻蝕系統、生產線在線檢測系統等電池制造及檢測平臺,為薄膜太陽電池技術發展與創新提供有力服務支撐。

     ?。?)先進光電子及激光技術研發與應用中心

      圍繞能量光電子、信息光電子、半導體照明、精密制造、激光再制造等領域,建立光電材料、新型發光器件、激光器件、激光生物醫學、激光微細加工、激光熔覆及表面處理以及光電集成等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基地,形成光電材料和器件的開發、激光裝備的制造和應用、光機電一體化設備研發等方面的優勢,成為推動上海光電子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的行業檢測、解決方案提供與技術支持的科研中心與服務平臺。

     ?。?0)航空材料與結構研發試驗中心

      根據我國民用飛機研制在新材料應用、新結構研發和新工藝選用方面提出的大量研發、驗證類試驗要求,針對我國目前特別是上海地區民用飛機材料與結構研發試驗能力的嚴重不足,依托目前上海地區已有一定研發試驗能力并具備一定資質的試驗室,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重點開展符合民用飛機適航要求的航空新材料、新工藝應用試驗研究和新結構研發/驗證試驗研究,建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內、國際適航當局授權資質的研發試驗中心,成為上海民用航空制造產業鏈高端環節的重要支撐。

     ?。?1)上海物聯網中心

      圍繞物聯網發展中網絡環境、傳感技術、信息處理等核心環節,建設物聯網關鍵技術專業實驗室、物聯網信息處理中心模擬仿真中心、物聯網示范應用中心等測試驗證平臺。形成國內最具競爭力、具有國際影響的物聯網技術研發基地和具有一定規模的應用示范基地,從而推動物聯網及其相關產品、服務的產業化。

     ?。?2)融合網絡通信技術產業化與應用示范基地

      圍繞國家三網融合戰略,建設包括試驗床公共服務環境、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一站式集成測試服務平臺等在內的融合網絡公共服務環境以及包括多功能大規模片上網絡系統、新型蜂窩網絡通信、短距離通信、寬帶網絡等實驗室,建設融合網絡研發支撐環境和通信網絡技術產業孵化器。建立從技術、芯片、終端、系統、測試到產業化的完整的產學研體系,推動現代信息服務業的發展。

     ?。?3)云計算技術研發基地

      建設面向云計算技術研發、云計算工程、云計算運營服務、云計算數據港、云計算體驗以及云計算增值服務等研發基地,重點研究自主可控的云計算基礎架構和核心技術體系,推進自主創新產品在云計算環境下的應用,成為我國領先的云計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撐上海“云海計劃”。

     ?。?4)上海數學科學研究中心

      圍繞國家基礎研究戰略和世界數學研究前沿發展方向,建設一個依托院校、立足上海、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科研資源豐富、配套設施齊全的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的科學研究和高級人才培養中心。提升純粹數學的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應用數學在面向生命科學、信息科學、高新產業中的關鍵作用能力,逐漸建設成為一個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數學研究中心、數學技術的創新中心、數學人才的培養中心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ㄈ┛萍紕撔聞摌I人才隊伍建設

      按照“人才優先、國際競爭、創新機制、優化環境、以用為本、服務發展”的指導方針,遵循科技發展規律和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發揮政府在統籌協調、完善服務、優化環境中的主導作用和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體制機制,優化科技人才結構和發展環境,到2015年,基本建成一支規模匹配、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有效提升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力和國際競爭力,為上海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更具活力的創新型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1.重點推進高層次創新創業科技人才開發

      針對健全高層次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體系的需要,聚焦若干優勢領域,依托重大科技任務、研發基地建設,創新科技人才投入機制,采用國際通行的授權管理模式和長效考核機制,繼續實施“浦江計劃”(海外專才科研資助計劃)、優秀科技帶頭人計劃和市領軍人才配套專項計劃、以及“科學家工作室”培育計劃等高層次科技人才及創新團隊引進、選拔和培養計劃,在高層次科技人才發展的不同階段給予相應的支持,加快集聚和培育一批海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及創新團隊,形成一支“金字塔”型的高層次創新性科技人才隊伍。

      2.注重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人才開發

      在本市確立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重大技術突破、轉化和產業化需求,分別實施應用技術研發人才開發計劃、科技創業人才支持計劃和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育計劃,以技術創新工程、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契機,依托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應用技術創新平臺,設立“杰出工程師工作室”,推進應用技術研發人才開發;依托各類科技園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孵化器、創業苗圃等產業孵化基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建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推進科技創業人才開發;通過各類技術轉移機構、孵化轉化基地和科技中介組織,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在推進產業化的進程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的培養和開發。

      3.注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

      依托上海參與的國家重大人才工程、計劃、示范基地、國家和本市科技計劃、重大專項、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博士后工作站、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基地等載體,進一步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力度,做大做強“啟明星”品牌。將現有青年科技人才計劃分層級遞進、延伸,形成體系,采取項目扶持和有別于項目研發的人才培養方式,在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實施博士后科研資助計劃、“啟明星”計劃、“啟明星跟蹤”計劃,通過拓展青年人才發展空間和增加支持強度,為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大的展示平臺,加快青年科技人才的脫穎而出,為高層次科技人才不斷涌現提供強大的后備力量,爭取一批具有創新潛質的優秀青年人才納入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推進計劃”。

      4.注重科技保障人才支撐

      圍繞提升科技創新整體效率和創新環境建設對相關科技人才的需求,著力構建一支規模合理、專業水準能夠有效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的科技保障人才隊伍。通過設立專項培訓基金、構建產業鏈布局完整、創新集群發展的科技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支持基地管理和服務人員成長為高素質、復合型的科技管理人才,成長為以創業導師、創業輔導員、企業聯絡員為系列的懂政策、善輔導的科技創業服務人才;依托高新技術園區、創業孵化基地和科技型企業,組織企業的技術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促進科技型企業技術管理人才的培養;通過實施“科普創作人才簽約計劃”,依托市、區縣的科技場館和科普基地,培育一批專業化的科普創作和展教人才,依托科技傳播人才實訓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科學素質、服務精神的科普人才和科普志愿者隊伍。

      五、集成應用示范工程

      從支撐產業發展轉型、服務社會民生進步、強化城市創新體系的重大需求出發,綜合應用多項科學技術,整合既有科技資源,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布局若干技術水平領先、集聚效應顯著、服務能力突出、區域分布合理的重大創新示范工程,打造創新網絡關鍵節點,促成創新要素高效聯動。“十二五”期間,著力實施崇明生態島建設科技支撐、虹橋科技成果綜合實踐區建設、世博園后續開發科技支撐、科技示范新市鎮建設以及現代服務業科技支撐行動等五大集成應用示范工程。

     ?。ㄒ唬┘蓱檬痉吨饕蝿詹季?/p>

      1.崇明生態島建設科技支撐

      面向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建設目標,以《崇明生態島建設綱要》為指導,結合崇明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在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公共安全與防災減災等領域,加快世博科技等科技成果在崇明的推廣和示范應用,突破一批制約生態島建設的技術瓶頸,經過五年的努力,為到2020年形成崇明現代化生態島建設的初步框架奠定堅實的科技基礎。

      2.虹橋商務區建設科技支撐

      結合虹橋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功能區建設,加快推進智能綠色建筑、智能交通和智能物聯等科技成果的集成和示范應用,為虹橋商務區核心區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管理高效的智慧商務社區提供科技支撐,使虹橋樞紐地區成為上海建設“智慧城市”的綜合實踐區。

      3.世博園后續開發科技支撐

      以世博園區為載體,充分把握世博理念為未來城市發展與科技創新帶來的重大影響,加快世博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步伐,鼓勵和引導有關機構和企業加快對新能源、智能電網、智能交通、地下空間利用等世博科技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和產業化推廣應用,著力提升世博園區的后續功能和利用效率。

      4.新市鎮建設科技支撐

      統籌考慮人口調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與建筑、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形成支撐引領上海新市鎮發展的指標體系、技術體系、成果推廣與應用體系,建設若干功能完善、環境宜人、交通便捷、配套齊全、居住舒適的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科技示范新市鎮,探索新型城市化的發展道路。

      5.現代服務業科技支撐

      著力提高服務科技應用創新能力,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推進服務外包和服務集群發展,催生服務新業務新模式,培育形成服務新業態。加快擴大科技服務民生能級,推進數字文化、數字生活、科技服務業等領域示范工程,全面推進上海建設成為首批國家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示范城市。

     ?。ǘ┘蓱檬痉吨攸c技術領域

      1.智能電網技術

      因地制宜地推進天然氣、太陽能、風能、氫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的生產、儲運、應用,促進智能配電網和傳統配電網的協調控制與優化技術的發展,進行分布式供能型以及規?;姆莻鹘y能源推廣和應用示范,構建面向低碳目標的新型能源供應模式。

      2.智能交通技術

      倡導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理念,推進面向完善新能源汽車制造及其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技術應用,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和標準體系,不斷擴大新能源汽車的示范應用;優化路網布局和配套設施建設,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建立智能化交通信息系統。

      3.綠色建筑技術

      開展規劃設計、建造施工、運營管理、設備材料和評價標準等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研發,集成應用光伏建筑、光熱建筑、綠色建材和半導體照明等建筑節能技術,通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資源、能源節約提高建筑物的用能效率、降低碳排放量。

      4.生態環境技術

      圍繞新農村建設和生態環境修復、保護和利用,推廣應用固體廢物處理、面源污染控制、河道生態治理、水資源綜合利用、生物質能開發、植物種資源篩選與優化配置、高碳匯綠化與環境品質提升等現代生態環境和保護技術。

      5.智能信息技術

      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布局,構建各類信息應用平臺,推動醫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下一代廣電網絡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動智能建筑、智能小區的理念和技術升級,打造具有家庭用能、社區管理、交通信息及遠程醫療等智慧化管理的社區。

      6.規劃集成技術

      運用系統規劃技術進行社區、商務區、新市鎮的空間布局規劃和系統設計,著力推進動態監測技術、空間布局規劃和系統設計技術、可持續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技術、區域規劃與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互動模擬預測和動態監測技術等的研究開發和示范應用。

      7.科技支撐服務模式創新集成技術

      推動科技創新特別是信息技術創新與服務模式創新的融合,著力促進個性化關鍵技術的集成應用,提升服務感知度、智能化和個性化,推廣應用數字內容創作傳播展示技術、數據處理技術、數字醫療技術和個性化智能精準信息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及手段,完善服務標準體系和規范體系,促進服務標準化、規范化發展,促進科技支撐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

      六、技術創新工程

      針對上??萍紕撔掳l展中存在的不適應、不協調等“短板”,通過實施技術創新工程,以建設創新型企業、打造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強化科技金融結合、創建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為抓手,重點圍繞核心資源形成機制、企業動力激活機制、市場價值實現機制以及科技統籌管理體制的完善,實施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強化行動、高新區自主創新示范行動、科技創新環境優化行動以及應用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深化行動,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

     ?。ㄒ唬┘夹g創新主體地位強化行動

      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發揮企業在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作用。促進各類企業、高等院校、其他科研機構及相關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圍繞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形成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結合新機制。到2015年,爭取培育國家級和市級創新型企業600家左右;支持科技小巨人工程企業1000家,其中科技小巨人企業300家;構建100個左右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1.加速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到位

      一是培育創新型企業,針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創新問題,建立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和創新能力培育長效機制;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技術創新管理水平,激發科技領軍人物和研發團隊創新動力,完善企業經營考核機制;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促進民營科技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建立面向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技術中介服務體系;引導外資研發機構與本地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展合作,創造條件推動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共建研發基地、共同培養人才、共同開展項目研發。

      二是繼續強化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支持以企業為主體,有效整合產學研各類創新資源,共同實施具有明確市場應用前景的科研項目;鼓勵企業加強多種形式的合作研究,支持企業建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實驗室和產業化基地,促進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創新,鼓勵產學研之間通過保留編制、學術休假、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建設以及共同合作開發項目等多種形式促進優秀科研人才相互流動。

      三是根據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實施初創企業的“育苗”行動、成長性企業的科技小巨人培育行動、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等計劃;推廣實施“加速企業創新計劃”,深入推進“創業導師計劃”,引導企業和企業家運用創新方法,提高創新管理能級。

      四是引導創新型企業牽頭制訂技術標準,扶持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技術標準示范企業和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改進保護知識產權的方式方法,促進企業公平競爭,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五是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企業設立海外研發基地;支持企業開展海外并購;加大對企業以出口為導向的高新技術產品研發支持力度。

      2.構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一是以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運用市場機制集聚創新資源,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建設,以行業龍頭企業或國家、本市創新型企業為重要依托,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現企業、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機構等在戰略層面有效結合,突破若干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形成產業技術標準,加速科技成果的商業化運用,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二是建立以大企業為龍頭的創新鏈,引導和協調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分工協作,使處于技術鏈不同環節的企業都分享到創新收益,推動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整體突破,形成企業自主創新的活躍勢頭和規模效應。

      三是建立健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合作機制,支持聯盟探索建立產學研用合作的信用機制、責任機制和利益機制,完善知識產權及成果的保護、許可使用和轉化收益分配;建立公共技術平臺,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有效整合。

      四是鼓勵和支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組織模式、運行機制和發揮行業作用、承擔重大產業技術創新任務、落實自主創新政策、深化科技金融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試,形成攻克產業技術難題的合力,探索建立長效、穩定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ǘ└咝聟^自主創新示范行動

      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契機,充分發揮創新資源優勢,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努力培養和聚集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著力研發和轉化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全面提高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和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努力成為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和實現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的示范區域。到2015年,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技工貿總收入達到4萬億元,年銷售收入上10億元的大型企業超過20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1.5萬億元以上。

      1.著力進行突破性政策試點

      一是強化張江核心區的引領作用,深入實施“聚焦張江”戰略,開展科技管理模式創新,加快各類創新要素在張江核心區的集聚融合,加快培育科技領軍企業;探索項目組織實施新機制,支持新型產業組織和民營科技企業、留學人員創辦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實施、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實施等;改革國有創業投資機構評價方法、決策模式和激勵機制,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的體制機制;不斷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提高服務效率。

      二是在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積極爭取實施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改革試點、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和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試點、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權改革試點;推進股權期權分紅權激勵和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試點、股權獎勵個人所得稅政策改革試點;完善技術作價入股、科技成果參與分配等產權激勵制度。

      三是創新重大科技項目、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擔保機制;建立健全促進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的服務體系,深入推進非上市股份公司進入代辦系統進行股份轉讓試點、進入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進行交易等工作;支持銀行、企業和其他組織設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的專營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在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率先建立市、區縣、園區三級企業信用信息采集的管理體系架構,為實現全市統一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是在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積極探索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等方面的財稅支持政策;推進和推廣集成電路全程保稅、新藥審批制度、入境特殊生物材料檢驗檢疫、生物醫藥研發外包企業便捷通關等方面的改革試點。

      五是在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級“創新人才示范基地”,優先支持國家和市優秀人才在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創業;實行有利于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戶籍政策和居留、簽證制度;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作價入股的方式創辦科技企業。

      2.著力培育壯大創新集群

      一是圍繞龍頭企業、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大型項目,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綜合配套能力,重點培育新一代移動通信終端的設計及其制造、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設備的設計及其制造、射頻識別電子標簽、半導體照明的芯片及裝備、嵌入式軟件及相關產品(圍繞汽車電子、軌道交通、消費類電子等)、物聯網傳感器、汽車發動機及其零部件、船舶發動機及其零部件、航空發動機及其零部件、船電系統、航電系統等創新集群。

      二是鼓勵各類產業引導資金,支持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企業沿產業鏈開展縱向兼并重組、在產業鏈各個相同環節上橫向聚集并關聯互動,開展集成創新,實現集群企業的優勢互補和創新要素的系統集成。

      三是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及其他產業促進組織,為企業提供急缺人才和最新技術知識和管理知識的培訓,開展交流與合作,加大信息和資源共享力度;探索企業、協會、學會和政府的合作協調機制,促進產業集群內部有序合作,提升產業集群發展質量。

      四是建立項目與人才引進一體化的“選商引智”運行模式,以特色產業集群為基點,集聚一批由高端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領銜的高科技創業團隊和一批由高端創業投資家領銜的創業服務團隊,實現以產業集群引導人才集聚、以人才集聚引領產業發展。

      3.著力促進體制機制創新

      一是加快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頂層和分園管理機構改革和創新,市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負責加強對各分園的指導和評估,引導和鼓勵各分園錯位發展、形成特色。建立重點任務監督檢查機制;根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實際,制定并實施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評估體系,定期評估各分園,促進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可持續發展。

      二是積極拓展發展空間,將有利于發展知識經濟相關產業的區域,納入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管理范疇,形成“一區多園多片(多組團、點)”的新格局。

      三是擴大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專項發展資金規模,優化其資助功能,創新其資助方式,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四是營造激勵創新、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社會文化氛圍,倡導和崇尚創新創業精神,鼓勵各類人才在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ㄈ┛萍紕撔颅h境優化行動

      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和政策服務體系,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推動建立以財政性資金為引導,以社會資本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創業投入體系。加強市與區縣聯動、區縣與區縣聯動,鼓勵和支持各區縣立足自身區(縣)情,促進區縣創新驅動發展。進一步推進上海與國內兄弟省市、國際主要國家或地區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全面提升以能力為導向的公民科學素質,切實增強全民創新意識。到2015年,在優化科技創新創業的金融支持環境、區縣創新環境、科技對外交流合作環境以及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環境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1.完善自主創新政策服務體系

      一是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研究制定促進技術創新價值實現、技術轉移與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政策,完善科技創業和科技金融政策,建立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究聯動的政策支持體系,降低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和成本。

      二是細化政策操作流程,充分有效地落實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在政府采購支持自主創新、科研儀器設備加速折舊等政策落實上取得突破,提高政策的兌現率和受益面。

      三是按照“方便、及時、有效”的原則,推進科技政策“一門式”服務窗口建設和科技政策“一網通”建設,建設科技創新政策網上申報、網上受理、網上認定和網上核定的信息管理系統,提高政策落實的便捷性和政府服務企業的效能。

      四是組織實施“政策惠企計劃”,加強政策的宣傳培訓,建立一支企業科技創新政策聯絡員隊伍,積極探索政策服務的有效方式和途徑,深化政策服務內容,健全政策服務機構,完善政策服務鏈,不斷提高政策知曉率。

      五是加強科技創新政策實施效果的評估,發布科技創新政策年度報告,形成政策糾偏機制。

      2.改革與完善科技管理體制機制

      一是創新科技統籌管理體制機制,加強科技發展重大政策制定、科技計劃組織實施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過程的統籌銜接,打破條塊分割局限,加強科技工作協調機制建設,推動公共創新資源的共享和整合。

      二是改革財政科技投入機制,加快構建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以企業投資、市場融資、外資引進等多渠道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科技投入體制,優化創新資源配置、促進創新效率提升。

      三是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創新科技計劃體系、項目支持模式和過程管理機制;加強科技投入、科研項目管理流程、結題驗收等環節的績效評估,提高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率。

      四是加強科技計劃管理與戰略研究,深入推動技術預見、技術路線圖、專利地圖、知識圖譜等創新方法和工具的應用,加強對科技計劃實施的理論指導和動態調整;開展規劃落實的動態跟蹤和評估監督,建立具有一定國際可比較性的科技創新實力評價體系。

      3.促進區縣創新發展

      一是圍繞區縣產業優勢和布局特點,實施“創新熱點”計劃,優化創新資源的有效配置,加大對區縣培育新興產業和創新集群的引導和支持力度。

      二是健全區縣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功能,加強區縣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建設,建成區縣對接市級科技創新資源、科技事務受理和采集企業需求信息的“區縣科技服務窗口”,建設一批面向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科技服務站,不斷提高科技公共服務效能;通過市與區縣聯動,打造“創業苗圃”+ “孵化器”+ “加速器(科技產業園)”的孵化服務鏈,不斷完善覆蓋科技創業各個階段的完整的服務體系。

      三是推進楊浦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的建設,堅持和深化“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支持楊浦實現轉型發展,發揮對其他區縣建設創新型城區的示范帶動作用。

      四是引導區縣加強創新投入,確保區縣財政科技專項投入總量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5%,且區縣財政科技支出增幅高于同年財政支出增幅;實施并不斷完善區縣創新驅動發展的評價機制。

      4.強化科技與金融結合

      一是建立科技金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科技金融信息平臺,通過提供綜合性、“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務,為科技金融供需雙方對接搭建橋梁。培育和發展科技金融中介機構,提升為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擔保、上市等全方位金融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科技類上市公司資源培育服務體系,支持科技企業通過境內外上市實現直接融資。

      二是充分利用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創新科技金融服務、金融工具,鼓勵和支持各類金融機構開展針對科技企業的產品創新與服務,推動天使投資和科技保險發展,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體系,推動建設投貸聯盟,鼓勵區縣探索試點科技金融合作模式。

      三是探索無償資助、貸款貼息、后補助等方式,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和創業投資風險補償機制,鼓勵商業信貸、社會風險資本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資金,加快國家和地方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

      5.加強國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

      一是加強區域聯動,推動落實“長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綜合試驗示范區”規劃,合力推進區域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進一步強化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加快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推動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邁上新臺階。

      二是積極參與國際重大科技計劃,在政府間合作協議框架下實施雙邊或多邊科技合作項目;組織和支持舉辦雙邊或多邊創新政策研討會、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和標準組織會議。

      三是促進國際技術轉移,鼓勵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吸引跨國公司來滬設立研發機構,與本地企業、研究機構開展研發合作。

      6.推進科普能力建設

      一是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建設上海天文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萍拣^分館)、航天科普館等,不斷提升科普場館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

      二是辦好重大科普活動,積極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辦好科技活動周、科技節、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明日科技之星等活動,實施“市民低碳行動”。

      三是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3-5個高??萍紓鞑ブ行?,建設20家科技傳播人才實訓基地,建設上海青少年科學研究院,建設20個大學生科學商店,優化科普人才隊伍結構。

      四是建立科研與科普的聯動機制,強化對非涉密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及其它公眾關注的科技成果的宣傳,每年創建30家科研成果應用示范社區,每年建設20個社區科技創新屋。

      五是探索發展科普文化產業,培育科普市場,制定科普產品目錄和相關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和生產各類科普產品。

      六是繁榮科普內容創作,培育一批全國一流科普期刊、報紙科普精品專欄、全國優秀科普網站和精品廣播電視科普欄目,創作出版一批優秀科普圖書、科普影視作品,將上海建成國家級科普內容制作示范基地。

     ?。ㄋ模眉夹g創新體系建設深化行動

      以高新技術產業化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集聚全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的技術力量,加強央地、軍民、部市、跨省市和國際等廣泛合作,優化科研力量布局,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有效的資源整合。到2015年,建成較為完善的應用技術創新體系,建成20個具備一定規模、綜合服務能力較強的國家級及市級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1.推進上海應用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一是組建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上??茖W院的先行先導、試點示范,構建起由全市各類應用型科研院所廣泛參與、從事產業共性技術研發、開放式的技術創新平臺。

      二是創新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構建并不斷完善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管理體制,支持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在共性技術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中發揮骨干作用。

      三是優化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的運行機制,聚焦信息通信、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建立若干創新基地和創新聯盟,形成關鍵產業技術突破和重要產品開發能力。

      四是鼓勵新型科研院所和社會力量參與上海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服務能力建設,按照“改革試點、跟蹤考核、完善提高同時推進”的原則,鼓勵具有突出共性技術研發能力和顯著行業技術服務能力的轉制院所開展“新型科研院所”改革試點,并在改革中組織或聯合各種社會力量及各種所有制企業承擔一批實現產業技術升級、解決行業共性技術瓶頸的攻關項目,逐漸成長為專業能力強、服務特定行業共性技術研發的產業技術研究機構,在關鍵技術的研發、重大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主導作用,在企業與高等院校之間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五是大力提升市屬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圍繞上??萍际聵I總體需求,承擔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通過優化學科布局、凝煉發展目標、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培養人才隊伍,促進科研主營業務發展;探索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投入機制,針對不同類型科研院所科研活動的性質和特點,研究制定科研機構創新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和考評辦法,建立和完善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科研規律的研究開發體系。

      六是積極推動中央在滬科研院所融入本地創新體系,通過合作共建、資源共享、強化服務等舉措,支持中央在滬科研院所圍繞國家和上海戰略發展需求,開展自主創新;進一步提升院市合作能級,全面推進中國科學院浦東科技園的建設發展和功能發揮,開展前瞻性高技術研究和綜合集成研發,提升重大關鍵技術的系統創新與集成能力。

      七是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組織設立各類研究開發組織,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科研機構體系,并與企業、高等院校及其他科研機構形成相互開放、分工合理的結構布局。

      2.建立健全產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

      一是建成研發公共服務平臺開放式和一門式服務系統,更新、擴充和完善科技公共服務資源信息,建立技術成果對接網絡、科技資源配送等服務手段。

      二是大力提升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堅持“擇需、擇重、擇優”的原則,打造“產業與資本融合、技術創新服務、大型儀器設備共享、質量管理咨詢服務”四位一體的創新服務平臺,加快對產業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行業基礎性工作。

      三是完善科技資源共享體系,優化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研發基地的布局,實行科學評估、動態調整、政府扶持的機制,建立健全科技資源配置、使用的全程化、常規化監管體系。

      四是建設“上海技術交易中心”,從需求分析、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入手,大力發展信息服務、創業服務、技術交易、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等高技術服務,促進技術交易的經?;鸵幏痘?,并在高校、科研機構集中的區域形成集聚效應;通過政策扶持,引導和促進高技術服務機構的發展。

      五是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研發、技術性業務流程和技術性知識流程等外包服務業,支持新的商業模式、服務形式、服務業態和服務主體的發展,鼓勵和支持研發服務公司積極探索市場化的轉化和產業化服務。
     

     

    如需轉載請簽注以下信息:
    文章標題:上海市科學和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
    文章鏈接:http://www.echocurrent.com/index.php/Home/article/detailPage/parentID/1480/cat_id/1484/artID/1989
    中國|智慧城市|智能建筑|建筑節能|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延華智能


    [上一條]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
    [下一條]財政部1700億支持節能減排 擴需求措施加快落實
    成員單位
    東方延華
    武漢智城
    海南智城
    延華高投
    成電醫星
    荊州智城
    投資者關系
    信息披露
    問答專區
    投資者專線
    人才信息
    人在延華
    人才戰略
    人才招聘
    新聞與觀點
    延華新聞
    媒體報道
    行業聚焦
    站內鏈接
    關于延華
    聯系我們
    合作伙伴招募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