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2011-2013年行動計劃 |
發布時間:2012-04-27被閱次數:12224 來源:中國(上海)智慧城市建設與產品應用展覽會 |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是上海加快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手段,深化實踐“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重要舉措,也是上海信息化新一輪加速發展的必然要求。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把信息化作為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經過三個五年規劃的持續推進,當前整體水平保持國內領先,部分指標達到發達國家先進水平,一批新興技術創新成果在上海世博會上得到充分展示和示范應用,這些都奠定了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為繼續合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依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訂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推進原則、發展目標和任務概要 ?。ㄒ唬┲笇枷?。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上海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戰略目標,按照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信息化領先發展和帶動戰略,以提升網絡寬帶化和應用智能化水平為主線,著力構建國際水平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應用體系、創新活躍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可信可靠的區域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企業主體作用,注重政府引導,完善市場監管,大力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全面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讓市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設成果。 ?。ǘ┩七M原則。 1、夯實基礎,分步推進。把提升信息基礎設施能級和夯實智慧應用基礎放在突出位置,加強統籌規劃、規范管理,加大投入和建設力度;通過分階段發展,滾動推進實施計劃,促進智慧城市建設持續深入發展。 2、創新發展,惠及民生。著眼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市民生活改善,大力推進技術、應用、管理及體制機制的創新發展,探索新模式,培育新業態,不斷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使廣大市民、企業切實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實惠和便捷。 3、突出重點,聚焦項目。圍繞經濟建設、城市運行、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重點領域,突出針對性、實效性、可操作性,聚焦公共性、基礎性、創新示范性、業務協同性項目,強化階段目標和建設進度,加快信息技術在城市發展各領域的深入應用。 4、市區聯動,示范帶動。市和區縣兩級政府統籌協調推進,支持區縣先行先試,加快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項目的示范建設,增強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設施完善、應用滲透和產業發展。 5、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加強政府規劃引導,強化政策法規、規范標準建設,完善市場監管,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 ?。ㄈ┌l展目標。 到2013年底,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基本形成基礎設施能級躍升、示范帶動效應突出、重點應用效能明顯、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相關產業國際可比、信息安全總體可控的良好局面,為全面實現上海信息化整體水平繼續保持國內領先、邁入國際先進行列的“十二五”規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具體體現在: ——寬帶城市、無線城市基本建成。光纖到戶、無線寬帶覆蓋城鎮化地區,實現百兆接入能力全覆蓋,家庭平均接入帶寬達到20Mbps,構建起多層次、廣覆蓋、多熱點的無線寬帶網絡,互聯網國際和國內出口帶寬分別達到1Tbps和5Tbps,國家三網融合試點任務全面完成,提供隨時隨地按需接入的寬帶服務,成為國內通信質量、網絡帶寬和綜合服務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 ——信息感知和智能應用效能初步顯現。人人擁有電子健康檔案,重要食品安全信息實現可追溯,網格化管理基本覆蓋全市域,動態交通出行信息多渠道獲取,信息技術滲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指數達到80,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到8500億元?;拘纬晒卜諅€性化、城市管理精細化、政府服務便捷化、產業發展智能化的應用格局。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有力支撐。到2013年,信息產業總規模達到1.28萬億元,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2%。在集成電路、通信和網絡設備、云計算等領域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新活力的企業;把上海打造成為國內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引領區和產業集聚區,成為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高地。 ——信息安全總體實現可信、可靠、可控。城市信息安全防護水平明顯提升,網絡空間治理、綜合監管和應急處置能力明顯增強,全民信息安全意識普遍提高,為建成國家信息安全服務高地奠定基礎。 ?。ㄋ模┤蝿崭乓?。 未來三年,圍繞構建國際水平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通過政府規劃引導,推動相關企業重點實施寬帶城市、無線城市、通信樞紐、三網融合、功能設施5個專項,落實完善規劃體系、規范建設管理、強化機制建設3項重點任務,全面提升上海信息基礎設施服務能級。圍繞構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應用體系,重點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城市運行安全、智能交通、社會事業與公共服務、電子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促進“四個中心”建設、“兩化”深度融合8個專項,促進城市運行管理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公共服務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圍繞構建創新活躍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以企業為主體,重點實施云計算、物聯網、TD-LTE、高端軟件、集成電路、下一代網絡(NGN)、車聯網、信息服務8個專項,加強技術研發,推進示范應用,加快產業發展。圍繞構建可信、可靠、可控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組織實施信息安全基礎建設、監管服務、產業支撐3個專項,落實信息安全綜合監管、完善網絡空間治理機制、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識3項重點任務,確保信息安全總體可控。 二、信息基礎設施 充分發揮電信、廣電運營企業主力軍作用,按照規劃引導、集約建設、資源共享、規范管理、滿足需求、適度超前原則,以加快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服務水平和普遍服務能力為主線,加大建設投入,著力增強信息網絡綜合承載能力、設施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輻射能力。加強信息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管理,促進機制完善和模式創新,不斷滿足市民和企事業單位對改善通信質量和服務水平的要求。 ?。ㄒ唬┲攸c專項。 重點專項一:寬帶城市建設。 加快城市光纖寬帶網和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建設,實現城鎮化地區全覆蓋,顯著提升網絡基礎設施能級,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光纖寬帶、NGB城市網絡,基本建成寬帶城市。 ——光纖寬帶網。對新建住宅小區和樓宇按光纖到戶標準進行建設,對已建住宅小區和樓宇加快光纖到戶改造,光纖到戶能力覆蓋650萬戶以上家庭。擴容、優化城域網絡,提高用戶接入和業務承載能力。 ——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完成490萬有線電視用戶NGB網絡改造,具備提供高清電視、高速數據接入和語音等三網融合業務的能力。完成郊區180萬有線電視用戶數字電視整體轉換。 重點專項二:無線城市建設。 構建起多層次、廣覆蓋、多熱點的全市無線寬帶網絡。無線局域網(WLAN)熱點基本覆蓋城市重要公共場所,第三代移動通信(3G)網絡實現城鄉全覆蓋,時分同步碼分多址長期演進技術(TD-LTE)率先在國內投入試商用,基本建成無線城市。 ——無線局域網(WLAN)熱點。大力推進全市公共場所、服務場所的WLAN建設,全市WLAN總量超過2.2萬處(約13萬個AP)。實現公共交通、行政辦公、文化體育、公園綠地、旅游景點、賓館酒店、教育衛生、商業金融等設施的重點場所覆蓋率超過80%,接入能力達20Mbps,覆蓋密度和質量國內領先。 ——第三代移動通信(3G)網絡。開展網絡優化、技術升級和提高深度覆蓋,增加宏基站和室內覆蓋系統建設,完善三種制式的3G網絡,提升無線寬帶數據業務承載能力?;緦崿F全市1Mbps以上無線寬帶覆蓋,中心城區和郊區新城、中心鎮3Mbps以上覆蓋。 ——TD-LTE規模技術試驗網。完成國家TD-LTE規模技術試驗網建設,力爭在此基礎上實現中心城區和部分郊區城鎮的網絡覆蓋,率先在國內城市中開展TD-LTE試商用。 重點專項三:通信樞紐建設。 繼續保持城域網出口容量國內最大,海光纜通信總容量占全國50%以上,進一步提高通信轉接能力,增強服務全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能力,積極創建亞太通信樞紐。 ——海光纜系統。完成新亞太海光纜(APG)在本市的登陸建設并投入運行,推進跨太平洋直達(TPE)、亞太二號(APCN2)等已建海光纜擴容建設,力爭在本市登陸的海光纜通信總容量達10Tbps。 ——國際、國內互聯網出口擴容和互聯互通。加強國際、國內通信系統建設,大幅提高城市網絡出口能力,互聯網國際和國內出口帶寬分別達到1Tbps和5Tbps;支持基礎電信運營商通過各自在上海的國際通信節點實現與亞太地區主要電信運營商的網絡直連,增強上海通信樞紐能力;鼓勵基礎電信運營商加強網間直聯,增強與其他網絡運營商的互聯互通能力。 重點專項四:三網融合試點。 全面完成國家三網融合試點任務,在基礎設施能級、試點業務規模、運營管理模式、應用服務水平和重點產業發展方面實現全國領先,廣大市民充分享受三網融合的成果。 ——管理平臺?;窘ǔ蒊PTV、手機電視等集成播控平臺及網絡信息安全技術管控平臺、信息網絡視聽節目監管平臺,完善相關業務功能,做好與國家有關平臺的對接,加強與本市網絡信息安全綜合監測體系的銜接。 ——試點業務。深化拓展IPTV、手機電視和基于有線電視網絡的互聯網接入等試點業務,推進基于有線電視網絡的國內IP電話等試點業務開展,促進多屏互動、高清視頻、互動娛樂、智能家居等融合業務應用,探索創新管理機制和商業模式。 ——業務基地。加快中國電信視訊運營中心手機、電腦、電視等多屏互動平臺建設,實現多終端設備交互應用。推進中國移動視頻產品創新基地建設,發展手機視頻新業務,開發客戶端新產品,促進視頻業務整合。推進中國聯通手機應用商店運營基地建設,完善業務管理平臺和開發多種應用功能,整合內容資源,拓展應用領域,發展新型業務運營模式。 重點專項五:功能設施建設。 建設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功能服務型信息基礎設施,在國內率先部署規?;逃迷朴嬎銛祿行?,部署運算速度居國際前列的超級計算主機系統,為大力拓展存儲、災備、高性能計算、高精度位置服務等網絡增值業務做好基礎支撐,滿足服務本市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多方參與、增大投入,整合資源、合理布局,注重節能環保和服務創新,實現集中式和規?;渴餓DC,增強云計算、虛擬存儲等高端業務服務能力,全市IDC總機架數力爭突破2萬架。 ——超級計算中心四期。加強部市合作,推進技術和應用研究創新發展,參與研制并引進位居國際前列的超級計算主機系統,完成超級計算中心四期的規劃選址,建設與之相適應的運營基地和附屬設施,面向科技研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斷提升應用服務能級,拓展應用服務領域。 ——高精度位置服務平臺。以上海GPS綜合信息網為基礎,完成多站點兼容北斗導航衛星、GPS衛星、GLONASS衛星的建設和改造,建成上海地區CROS(連續運行參考站系統)無線廣播平臺和高精度位置服務平臺,開展多種位置服務應用。 ?。ǘ┲攸c任務。 構建本市信息基礎設施業務發展與空間布局相結合的專業規劃體系,做好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的銜接。加強相關標準規范制定和貫徹落實,完善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建設和資源開放利用管理。強化政府協調推進機制建設,發揮行業、民間機構作用,形成良好的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環境。 重點任務一:完善規劃體系。 落實本市公用移動通信基站站址布局專項規劃,做好與市、區縣兩級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其他專業規劃的銜接;編制和實施本市信息基礎設施布局專項規劃、無線局域網(WLAN)熱點布局規劃及實施策略等各類專項規劃;落實重要功能區、郊區新城鎮的信息基礎設施專業規劃編制,推進專業規劃的全市域覆蓋,實現與相應層級城鄉建設規劃的有效對接。 重點任務二:規范建設管理。 修訂和編制新建住宅建筑通信配套技術標準、既有住宅建筑改造技術規范等相關標準規范,探索和推進光纖到戶建設中通信配套設施第三方專業維護;將信息基礎設施意見征詢、方案審核和項目驗收等環節納入本市建設工程行政審批管理程序,確保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其他市政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和交付使用。 重點任務三:強化機制建設。 進一步發揮上海推進光纖到戶建設、3G建設、三網融合等工作聯席會議機制作用,促進跨部門工作協調推進;探索建立本市通信質量、網絡速度和服務的第三方監測和信息發布機制,完善本市互聯網交換中心等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功能,發揮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的作用。 三、信息感知和智能應用 以用戶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發揮政府引導和帶動作用,積極推進社會各方廣泛參與,圍繞重點領域提升服務水平,加快新興技術應用,突出信息共享和深度挖掘,大力推進以信息感知、業務協同、系統集成為重點的智能應用,通過應用示范帶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推廣,使城市運行更安全、經濟發展更協調、政府管理更高效、公共服務更完善、市民生活更便捷。 重點專項一:城市建設管理。 圍繞城市建設管理中的重點和薄弱環節,利用先進、可靠、適用的信息技術和創新的管理理念,在城市設施維護、建設工程管理等方面,通過強化跨部門數據整合和業務協同,進一步提高城市建設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拓展網格化管理系統應用。管理范圍拓展至閔行、寶山、嘉定、青浦、松江、奉賢、金山、崇明等郊區縣的600平方公里城市化區域,完成拓展區域的部件數據調查入庫、萬米網格和責任網格劃分、處置單位聯網等工作;管理重心下移至街鎮,實施街鎮網格化管理拓展,加強城市管理與社區治安、教育、衛生、工商等其他社會管理聯動。 ——建設并完善專業網格化管理系統。建設水務管理專業網格系統,實現對防汛堤岸、排水設施等重點部位(件)及江河水污染防治、違法侵占堤岸等重點事件的網格化管理;完善市容綠化專業網格系統,實現對生活垃圾、市容保潔、戶外廣告、景觀燈光等領域的管理拓展;完善市政專業網格化系統,逐步將越江設施、掘路管理等納入網格化管理范圍。 ——完善建設市場管理信息平臺。充分應用已有系統資源,建設本市建設市場管理信息平臺,提供建設程序審批、工地現場監管、建設主體管理、建設市場信息服務等應用,實現項目全覆蓋、管理全過程、部門全參與、服務全方位的管理目標,實現各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互用和共建共享。 ——建設地下空間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地下空間信息基礎平臺,以中心城區為主要實施范圍,完成包括地下綜合管線和高架道路、地鐵及部分其他地下構筑物的數據建設,開展地下綜合管理、地下空間建設風險控制等示范應用;建設地下空間專業網格系統,重點開展對防空和民防設施的防火、防水、治安和非法經營等的網格化管理。 ——開展“智能水網”試點應用。建設“智能蘇州河”監控系統,整合利用蘇州河水文資源、供排水、水利閘站設施等領域的控制傳感器,加強與市容綠化、建設交通、地方海事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在蘇州河水系全方位開展監測預報、事前預警、事中評價、事后評估的業務應用試點,實現水安全智能指揮、水資源智能調度和水環境智能監控;規劃建設“智能水網”感知系統,提高雨量、河網水質、水源地和省市邊界水量水質、地下水監控等涉水要素的測報能力。 ——搞好智能電網示范應用。著眼于解決城市電力峰谷差距大、新能源電力入網難等問題,推進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智能電表、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智能變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和建設楊浦新江灣城、崇明陳家鎮、虹橋樞紐商務區、奉賢南橋新城、臨港新城等智能電網示范應用基地,打造智能電網示范城市。 重點專項二:城市運行安全。 圍繞城市運行的關鍵領域,以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為基礎,逐步實現管理各環節的無縫銜接,減少重復檢查和管理漏洞,提升政府監管水平和服務能力。 ——食品安全監管和信息服務平臺。以肉類、乳制品等為重點領域,深化農業、商務、工商、質監、衛生、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系統建設,進一步提升各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水平;整合和集成各部門涉及食品企業監管、食品安全追溯、食品檢驗和食品風險監測等信息,建設綜合的食品安全監管和信息服務平臺,實現食品監管信息的充分共享,為各部門無縫監管和輔助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并利用各類貼近公眾需求的發布形式和發布終端統一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實現食品信息充分共享、惠及公眾。 ——安全生產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二期)?;谝黄诮ㄔO成果,建立多部門協同的安全生產隱患管理共享與應用系統、?;钒踩a誠信系統,以及由專家處置案例、?;钒踩匦裕∕SDS)、應急響應物資構成的應急救援管理系統,構建及時、準確、智慧的安全生產綜合監管信息化體系。 ——智能化消防數字平臺。依托消防專業數據采集終端,實現消防水源分布和應用、重點目標監管等信息的動態采集;應用物聯網技術實時掌握消防裝備、消防車輛、應急救援設備等滅火救援力量的分布、狀態和數量信息,實現全市范圍內滅火救援力量的調度;實現與全市重點單位消防監控中心聯網,共享消防水泵、水壓、探測報警器、防火門、防排煙等消防設施狀態、重點部位圖像和滅火救援預案等信息,為全市防災和救災提供基礎信息數據支撐,并提高重點單位自動預警能力。 ——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建設具備多災種早發現監測、災害預報預警、預警信息發布等功能的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做到實時監測、準確預報、及時預警,提高對重大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安防視頻資源共享系統。制定社區視頻聯網共享方案,推進社區、單位視頻資源接入,逐步完善社會治安重點目標、重點場所和道路的視頻探頭覆蓋,依托公安視頻系統建設安防視頻資源共享平臺,推進治安防控視頻資源在政府部門間共享,全面提升城市視頻資源的整體使用效益。 重點專項三:智能交通。 加強交通各行業間信息共享和交換,提高交通信息化對綜合交通組織、運行、管理的支撐作用,建立以道路交通為基礎、公共交通為核心、對外交通為外延的智能交通框架體系,為公眾、交通運輸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綜合交通信息服務。 ——道路交通綜合信息應用服務平臺。完善現有道路交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與閔行、虹橋樞紐等區域交通綜合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建設完善交通狀態指數參數采集發布系統,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移動通信等多種渠道,為公眾提供道路通行狀況等動態交通信息服務。 ——公共交通信息服務系統。實時采集軌道交通全網各類運行動態信息和客流數據,提升地面公交動態客流信息采集能力,逐步實現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換乘信息發布;完善公交企業營運調度系統,試點推進公交站點車輛信息預報發布服務系統,提升公交車輛運營效率;完善公共停車場(庫)和道路停車的信息采集,完善停車誘導系統和停車換乘(P+R)信息系統,推進道路停車電子收費和預約停車服務。 ——交通管理綜合應用系統。整合交通管理各業務系統和靜態、動態等交通數據,深入挖掘數據在交通管理決策中的應用;拓展交通指揮調度、事故應急處理系統功能,提高交通指揮協調能力和交通智能誘導能力,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擴大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ETC)的覆蓋面,完成所有收費匝口ETC車道部署,實現主線收費匝口ETC車道三進三出的規模,提高收費道口通行能力。 重點專項四:社會事業與公共服務。 以市民需求為導向,在教育、衛生、社區生活服務等公眾關注度高的民生領域,推進廣覆蓋、易使用的社會事業與公共服務信息化,讓市民享受到信息化帶來的個性化服務。 ——基于市民電子健康檔案的衛生信息化工程。以政務外網為依托,建設覆蓋全市各級各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健康信息網絡,連通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的相關信息系統;按照衛生部健康檔案基本架構和數據標準,通過市、區縣兩級數據共享和交換平臺,遵循自動建檔、自動更新原則,為每位市民建立涵蓋個人基本信息和主要衛生服務記錄的電子健康檔案;建立輔助決策和協同醫療服務系統,減少重復用藥和檢驗檢查,支撐用藥智能提醒,開展影像會診、遠程醫療咨詢等醫療服務,提升醫療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為制定醫療衛生發展政策提供輔助決策;建設市民健康服務門戶網站,及時發布與市民相關的衛生醫療信息,為市民提供在線健康咨詢、健康知識宣教、個人健康檔案和檢驗檢查報告網上查詢、醫療服務資源網上查詢和預約的“一站式”服務。 ——數字教育工程。以上海教育資源庫為依托,優化教育系統網絡基礎設施,完善和推廣上海教育系統跨校認證與應用,構建覆蓋不同教育類型的優質教育資源庫,推進優質教育資源校際共享及向社會開放;采用“數字課程資源+移動學習終端+教育服務平臺”的模式,開展數字化教學試點,促進課程、教學和學生學習方式改革,實現學生自主便捷、高效和個性化學習;以“上海學習網”為依托,為市民提供在線學習、終身學習檔案建立等服務,探索建立各類成人教育課程學分和學習成果相互認定、轉換的機制及學分銀行系統。 ——社區生活服務信息化平臺。以街道為主體,以社區為單位,建設統一的社區生活服務資源庫,探索建立完善的社區生活服務配送系統,建設以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群體為重點服務對象的社區生活服務信息化平臺,逐步提供就餐、家政、維修等日常生活服務項目。 ——電子賬單服務平臺。進一步推進水、電、燃氣和通信等公用事業賬單電子化,依托“市民信箱”和“付費通”平臺,構建全市公用事業電子賬單服務平臺,通過互聯網、數字電視、移動終端等多種渠道,為市民提供公用事業賬單查詢、管理和繳費的“一站式”服務,鼓勵市民使用電子賬單替代紙質賬單。 ——市民問診式虛擬氣象臺。拓展建設基于高樓、草地、路面、水面等不同環境的城市綜合氣象體征信息采集網,加強氣象信息資源的開放度、共享度,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移動終端等多種渠道,為市民提供出行、健康、防災、居家生活等多樣化、個性化、互動式的氣象信息服務。 重點專項五:電子政務。 以方便公眾辦事、縮小數字差距、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行政效率為出發點,加強黨政機關間的信息共享,促進業務協同辦理,優化服務方式和渠道,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的便捷性。 ——建設和完善網上黨建服務平臺。滿足黨務公開、輿論引導、政策解讀、宣傳教育等公眾信息服務需求;提供視頻接待、網上信訪、群眾建議征集等互動應用;開展在線學習培訓、網上組織生活、黨內監督、宣傳統戰等應用;對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進行服務和指導。 ——人才綜合管理服務平臺。依據《上海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完善整合上海人才發展環境綜合服務門戶、重大人才工程管理平臺及人才發展管理監控平臺,采用網絡化的人才信息申報管理模式,積累人才信息庫,提供對各類人才發展指標的分析和比對,為社會人才發展和領導決策服務。 ——電子文件管理工作平臺。建設電子文件管理工作平臺,收集整理黨委、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在電子政務平臺上形成的各類電子文件,建立一個相對穩定、覆蓋面廣的文件資料收集網絡和運行機制,確保各單位電子文件實現隨時形成、隨時收集、隨時利用。 ——網上行政審批服務平臺。以透明公開、提高效率、全程監管為總體目標,圍繞行政審批事項,推進涵蓋市、區縣兩級的企業注冊登記、企業投資建設工程、規劃土地審批、電子監察等系統建設運行,規范政府網上審批和服務;建立網上行政服務中心,實現行政審批數據共享、協同辦理、績效管理,并聯審批事項網上辦理覆蓋率達到100%。 ——第二代社會保障卡。依據國家有關社會保障卡的規范和標準,建設技術更先進、功能更全面、基于國產加密算法的第二代社會保障卡系統,將社會保障卡和居住證作為前端載體,實有人口數據庫和數據交換平臺作為后臺支撐,承載相關職能部門的持卡辦理事務,為市民提供信息記錄、電子憑證、信息查詢、身份認證等便捷的公共服務。 ——政府網站無障礙改造。依據網站無障礙改造設計規范,推進全市政府網站無障礙改造,力爭50%政府網站的無障礙水平達到《信息無障礙身體機能差異人群網站設計無障礙技術要求》一級標準,提升視力障礙群體訪問政府網站的便捷性。 ——市民服務綜合熱線。逐步整合政府各部門對外服務熱線,建設涵蓋咨詢、投訴、辦事等各類功能的統一的市民服務綜合熱線,形成業務受理、跟蹤督辦、處理反饋、市民回訪的全過程“閉環”管理機制,初步形成非緊急類事務“一號式”熱線服務體系。 ——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在全市實行農村會計電算化的基礎上,依托為農綜合信息服務“千村通工程”,建設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監管平臺,實現集體“三資”管理及運行情況的實時查詢、實時分析、實時監管,確保農村集體“三資”保值增值,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的合法權益。 ——社區事務綜合服務平臺。完善社區事務受理、協同辦理系統,提供社區事務在線咨詢、自助服務、辦事進度查詢等服務,實現各部門社區事務前臺一口受理、后臺協同辦理,推進服務模式從“一門式”向“一口式”轉變;試點并加快推廣社區事務“區內通辦”,提升社區事務受理的便捷性和透明度。 ——法人網上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充分利用、整合現有法人數字證書,建設法人網上身份統一認證系統,實現法人數字證書統一管理、一證多用、電子印章加載等功能,進一步完善證書服務渠道和收費模式等機制,為各類法人在不同政府部門、不同業務系統在線辦理各類事項提供統一的身份認證服務,為全市各類政府網上辦事平臺提供信息安全支撐和信任服務保障。 重點專項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以信息資源集約采集、充分共享、有序開發為目標,大力推進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應用,不斷完善集中與分布相結合的信息資源體系,促進重點領域基于信息共享的業務協同,探索政務信息資源社會化利用的方式和機制,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法人信息共享和應用系統(二期)?;诜ㄈ诵畔⒐蚕砗蛻闷脚_,拓展覆蓋所有登記類、資質類、監管類的法人信息,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各類法人綜合信息的數據庫,積極推進基于法人信息的食品安全監管、建筑市場整頓、安全生產監管、企業誠信建設、企業投資分析等重點領域的業務應用,實現法人信息的區縣共享,逐步向社會提供法人基礎信息查詢服務。 ——空間地理信息共享應用。建設空間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為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公眾提供信息瀏覽、查詢檢索、信息加載、系統搭建等“一站式”地理信息綜合服務;搭建基于統一空間地理參照系的城市空間地理信息共享交換平臺,逐步實現全市相關行業空間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交換。 ——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按照試點先行、標準配套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應急、交通、工程建設、食品安全監管等領域為重點,開展政務信息資源分類、編目、注冊和共享,加快推進政務信息資源目錄服務平臺和政務信息資源目錄標準體系建設,逐步形成集中與分布相結合的政務信息資源體系,促進公共信息資源社會化利用和信息服務業發展。 ——中小企業信用服務平臺。依托信用服務機構,利用各政府部門、各行業協會、各園區、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及各市場主體等在互聯網公開的企業信用信息,建設以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搜索查詢為特征的互聯網搜索平臺,向社會提供便捷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查詢檢索、比對評價等服務。 重點專項七:促進“四個中心”建設。 依托部市合作機制,整合和深度挖掘各方優勢資源,打造航運、貿易公共信息平臺,促進電子商務與傳統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拓展電子商務應用,促進“四個中心”建設。 ——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門戶網站。依托電子口岸平臺,整合和鏈接相關航運服務和管理信息,建設集航運政策發布、監管查詢、物流服務、航運咨詢、航運交易等于一體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門戶網站,實現航運信息的權威發布、有效聚焦和增值服務。 ——深化電子口岸建設。加快拓展“一單兩報”系統試點受益面,不斷擴大“全國海關稅費電子支付系統”應用覆蓋范圍,逐步推進檢驗檢疫業務的電子一體化監管,完成中國海事數據備份中心上?;亟ㄔO。 ——建設中國(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平臺。整合國內外貿易及信息服務領域的優勢資源,構建貿易信息綜合門戶,提供以商務資訊、貿易指南、海外市場、招商引資、消費流通、商務服務為主的綜合性商務信息服務,并通過建立數據倉庫及數據分析體系,滿足社會各界對于商務領域信息的個性化需求,實現貿易全環節信息服務功能。 ——建設全球貿易投資運行監控預警系統。全面整合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已建貿易救濟措施監控預警、貿易政策效應分析、貿易運行監控預警等平臺,建設全球貿易投資運行監控預警系統,為政府、企業、社會提供各類貿易、投資信息和監控預警服務。 ——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推動電子商務在制造、金融、航運、商貿、會展、文化、旅游、農業等重點領域的應用;促進大型企業整合資源,支持面向區域、行業、中小企業的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發展;促進餐飲、旅游、娛樂、購物等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發展;拓展基于3G、4G、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移動電子商務應用領域,發展數字電視商務;實施電子商務示范工程,培育50家左右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和10個左右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力爭2013年全市電子商務年交易額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建設浦東國家電子商務綜合創新實踐區。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在電子商務領域的應用推廣,創新電子商務服務模式;探索電子支付、物流、信用服務、安全認證等支撐體系建設和電子交易的集成創新;大力推進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建設。 ——開展電子商務“雙推”工程。結合中小企業需求,聚焦本市重點產業發展領域,遴選一批有影響、有潛力、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企業,按照政府財力貼一點、平臺企業讓一點、中小企業出一點的原則,推動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推動中小企業通過第三方平臺開展電子商務應用。 ——深化推進第三方電子支付。深化銀行卡產業發展,做精做深銀行卡受理和發卡市場,發展銀行IC卡;鼓勵多種形式電子支付工具的運用,推動手機支付、網絡支付、數字電視支付等新型支付渠道的完善;按照便捷、安全、規范的要求促進第三方電子支付發展,支持更多有條件的非金融支付服務機構取得支付許可;促進電子支付在公共事業、票務、互動娛樂、網絡視聽、供應鏈管理、金融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加快支付服務業發展。 重點專項八:“兩化”深度融合。 推進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建設,著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深化產業鏈信息化應用協同,帶動行業信息化能力整體提升;加大第三方信息化平臺建設和應用,帶動中小企業信息化效能整體提升;加快“數字園區”建設,帶動園區內企業信息化水平整體提升。 ——產品智能化提升工程。加快嵌入式系統芯片、電子標簽、可編程控制器、工業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在工業產品生產和使用中的應用,提升大型客機和發動機、核電風電裝備、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產品,以及數控機床等生產母機和重大成套裝備的智能化程度;提高精品鋼材、復合材料、石化衍生品等新材料,以及家電、服裝、食品等主要消費品的產品附加值。 ——數字化工廠示范工程。以骨干制造型企業為重點,推進虛擬仿真、數字模型等關鍵研發技術應用,推廣數字化、自動化、網絡化生產控制系統和裝備,支持企業在研產供銷、經營管理與生產控制、業務與財務流程無縫銜接等領域建設跨平臺、跨地域的信息化系統。 ——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深化骨干企業基于信息共享、系統集成和業務協同的信息化應用。促進航空、汽車、裝備等行業在研發、工藝、制造、服務等環節有效協作;促進鋼鐵、石化等行業安全有序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促進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總集成總承包和供應鏈管理服務從制造業中剝離,實現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 ——產業信息化服務平臺。支持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集成各類信息資源,在云計算、中試環境、工業設計、物流、認證檢測、能源監測等領域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大型企業自營信息化平臺剝離后發展面向行業的專業性信息化應用服務;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建設產業信息化領域產學研用聯動合作平臺。 ——“數字園區”。以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為重點,建設一批高標準、高水平、高服務能力的“數字園區”。促進產業園區信息基礎設施、管理系統和服務平臺的標準化、規范化;鼓勵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在園區管理、企業服務、產業轉型、綠色生產等方面的示范應用;支持園區內企業打造“數字工廠(企業)”。 四、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部署,堅持市場先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以企業為主體,以自主創新、產業鏈集群發展為主線,積極探索新模式和新應用,實現信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保持國內領先水平;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對接國家重大專項,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滲透作用,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和產業保障。 重大專項一:云計算。 以自主發展、應用示范為重點,以建設國家云計算試點城市為契機,繼續實施“云海計劃”,突破自主可控云計算技術,集聚國內外大型互聯網企業,在金融、健康、文化等領域,探索建立云計算商業模式,打造亞太云計算中心。 ——關鍵技術研發。在云計算服務器、安全云操作系統、云計算資源管理平臺、服務器虛擬化、桌面虛擬化等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云計算關鍵技術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 ——應用示范推進。以市場化為導向,重點建設:“金融云”,支撐金融核心交易、在線支付、銀行卡管理等業務;“中小企業服務云”,突出行業性、區域性,為張江園區IT企業和中小物流企業提供服務;“健康云”,基于云計算技術構建安全的臨檢質控、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文化云”,面向互動娛樂、網絡視聽、網絡文學提供服務;“社區服務云”,在楊浦新江灣城試點面向智能家居、娛樂休閑和社區服務的云服務體系,實踐“云中生活”;“電子政務云”,整合相關部門資源,運用云計算架構,選擇青浦、閘北等區域開展“電子政務云”試點,逐步構建市級“電子政務云”服務平臺。 ——支撐環境建設。發揮“云海創投基金”作用,加快產業創新;推動云計算企業向閘北云計算產業基地和楊浦創新基地集聚;建設云海創業大廈,高起點規劃建設面向全國的云計算展示和體驗中心;依托云海產業聯盟,加強云計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信息溝通和業務合作;研究制定云計算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建立產學研用合作聯合實驗室;依托產業促進機構,開展云計算專業人才培養。 重點專項二:物聯網。 堅持高端發展、差別發展、創新發展、協同發展,發揮和提升現有通信和廣播電視網絡支撐作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施應用示范工程,創新商業發展模式,推進物聯網產品制造與信息服務業協同發展,帶動形成物聯網應用市場和相關產業鏈,提升上海在國內物聯網產業的引領地位。 ——關鍵技術研發。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物聯網發展專項,支持本市企業積極承擔物聯網(傳感網)相關任務。深化實施本市高新技術產業化物聯網專項,重點支持先進傳感器、網關芯片及產品、短距離無線通信芯片及模塊、核心控制設備等的研制,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應用示范推進。爭取成為國家物聯網應用和產業化試點城市。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加快推進樓宇節能、社區智能安保、醫療廢棄物監控、服裝行業應用、機場電子圍欄(二期)、數字醫療、精準控制農業、?;饭芾?、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智能水網、智能電網、災害預警、智能交通、電子口岸等應用示范工程建設。 ——產業發展環境建設。建設短距離無線通信關鍵技術測試、無線通信節點極低功耗共性技術開發、微機電系統(MEMS)集成制造技術等平臺,提供物聯網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服務。以核心技術研發、應用示范和產業集聚為重點,加快產業基地建設。建設嘉定“上海物聯網中心”,重點推進核心技術研發和高端產業集聚;建設浦東等區縣的物聯網產業基地,重點推進產品生產和后臺運營支撐服務;建設楊浦等區縣的物聯網應用示范基地,重點推進應用示范和人才培訓。 重點專項三:TD-LTE。 堅持技術先導、應用驅動、開放合作、融合發展原則;推進“國家TD-LTE規模技術試驗網試點城市”建設;實現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發揮和提升上海在TD-SCDMA產業鏈的集群優勢,培育形成完整產業鏈;探索形成TD-LTE業務創新機制,努力將上海建成全國TD-LTE的研發及業務創新中心。 ——關鍵技術研發。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本市企業積極承擔TD-LTE相關任務;組織實施本市高新技術產業化TD-LTE專項,加快突破核心技術,重點支持TD-LTE多模融合芯片及終端、系統設備、無線終端測試儀器、網絡監測及優化平臺研發;推進時分雙工(TDD)與頻分雙工(FDD)、TD-LTE與無線局域網(WLAN)等技術融合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 ——應用示范推進。發揮和提升上海世博會全球首個TD-LTE演示網的示范效應,重點支持TD-LTE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發揮支撐作用;在高端金融商務區、航運集聚區、高科技園區、政務區、校園、醫院等重點區域率先應用。加快實施TD-LTE遠程醫療診斷平臺、救護車、消防緊急救助、無線視頻監控、移動多媒體信息互動等應用示范工程。 ——加速產業鏈形成。以建設國家TD-LTE規模技術試驗試點城市為契機,加深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合作,加速研發及商用化進度,形成上海在國內TD-LTE關鍵領域的領先優勢,積極突破海外市場。 ——產業發展環境建設。以創新、開放、合作、示范原則,建設張江 TD-LTE業務驗證平臺,開發、驗證、演示和推廣TD-LTE端到端解決方案,為本市TD-LTE應用示范提供支撐;積極推進TD-LTE產業聯盟建設,強化運營商與產業鏈相關企業的交流和合作機制。 重點專項四:高端軟件。 堅持市場導向,重點發展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和大型行業應用軟件,構建面向重點產業領域的公共服務平臺,打造一批行業應用軟件解決方案商和產業集聚區,促進智能終端發展,形成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解決方案和服務體系。到2013年,上海軟件產業實現經營收入超過2100億元。 ——基礎軟件。圍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提升國產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和辦公軟件的技術水平,形成國產基礎軟件一體化解決方案。培育150家基礎軟件應用試點企業,在衛生、教育、社區、電子政務、人口信息、能源管理等領域,形成15個以上基于國產基礎軟件的示范項目,使國產基礎軟件產品在應用中走向成熟。 ——工業軟件。重點支持軌道交通領域運行控制、綜合監控系統;智能電網領域高級計量體系和需求側管理系統;數控領域裝備專用智能化控制系統;儀器儀表領域基于現場總線技術的智能化儀表;石化領域實時在線質量監管、危險化學品安全監控管理系統;航空領域數字化協同設計制造、數字化試驗仿真、客戶服務應用系統;船舶領域智能化、異地并行協同精益數字造船與綠色造船。建設行業性仿真測試驗證、能源管理服務平臺、嵌入式軟件研制平臺。實現設計研發協同化、制造裝備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監測管理可視化、測試驗證標準化。 ——大型行業應用軟件。按照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可信化軟件發展趨勢,重點支持分行業ERP、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電子政務領域協同電子政務平臺、應急指揮系統;衛生領域市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系統、面向社區無線智能醫療服務系統;金融領域網絡支付系統、網上銀行、網上證券、網上保險、網上基金業務系統、金融數據挖掘系統;航運領域綜合航運管理系統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交通領域實時路況信息采集、發布和管理;商貿領域商品綜合資訊、市場交易、跨行業物流跟蹤系統;電信領域通信運營系統解決方案、計費系統。形成20家左右市場占有率高、國內技術領先的行業應用軟件解決方案。 重點專項五:集成電路。 堅持兩翼齊飛、協同發展原則,以設計和制造為自主發展重點,加大投入力度;積極鼓勵外資(包括臺資)投資封裝業,建立與本市集成電路產業鏈相適應、互動發展的封裝產業;支持集成電路設備和材料業發展,在產業化、商品化方面形成突破。到2013年,本市集成電路產業總規模達到850億元;設計業依然保持國內領先水平,逐步趕上國際先進水平。 ——關鍵技術研發。繼續推動芯片設計和整機聯動,大力發展片上系統(SoC)技術,鼓勵優勢企業達到45~32納米國際主流水平,重點支持移動通信芯片、數字電視芯片、平板顯示相關芯片等優勢領域形成系列產品,著力推動汽車電子芯片、高端智能電表芯片等戰略性新興領域的核心部件突破和發展。 ——產業能級提升。以“909”工程升級改造項目為抓手,加快12英寸生產線建設,推動制造工藝提升到45~32納米國際主流水平;重點拓展汽車電子、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工藝等特色代工服務,建立支撐國內設計業發展的工藝體系,為國內設計業發展服務。 ——裝備材料突破。緊緊抓住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契機,在12英寸介質刻蝕機、硅片清洗機、SOI、拋光液等設備和材料產業化基礎上,形成更多點上突破。重點攻克封裝用光刻機、硅通孔刻蝕機、無應力拋光機等重大集成電路裝備技術和產業化,并在高純度原材料上形成突破。 ——產品結構調整。著力調整芯片產品封裝結構,提升球柵陣列封裝(BGA)、多芯片組裝(MCM)等先進封裝的產能比重,加強對硅通孔三維(TSV 3D)封裝、硅基液晶(LCOS)等新型顯示封裝技術的研發。 重點專項六:下一代網絡(NGN)。 對接國家下一代網絡規劃,堅持應用引領、統籌協同、自主創新、安全可控原則,加強自主創新,開展政府和電信運營商的先行示范,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整體向下一代網絡演進。構建涵蓋系統設備、終端、業務平臺和內容等關鍵環節,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下一代網絡產業鏈。 ——關鍵技術研發。積極推動支持IPv6規范的G比特無源光網絡(GPON)和以太網無源光網絡(EPON)的光線路終端(OLT)、光網絡單元(ONU)等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重點支持基于分布式多核技術的IPv6高端路由器、電信級以太網交換機、基于萬兆高性能的IPv4/IPv6下一代互聯網關等關鍵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動固定、移動融合的多媒體子系統(IMS)設備的產業化。 ——規模部署和應用示范推進。依托電信、廣電運營商,在寬帶城市、無線城市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加快推進光網絡規模部署和IPv6特色應用試驗,積極探索地方政府在網絡設備采購、政府網站部署等方面的支持策略;通過應用示范,以產品、網絡、信息內容和服務為整體加以推進,帶動相關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和信息服務業協同發展。 重點專項七:車聯網。 堅持應用示范、核心突破原則,依托本市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加快核心技術突破,培育完善的車聯網產業鏈,建立開放式應用服務平臺構架;推進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加快技術標準和應用規范的制定。 ——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包括開發整車網絡體系構架和功能強大的網絡軟件工具及客戶化的嵌入式軟件模塊,基于控制器局部網(CAN)總線的應用開發,網關集成控制模塊及車載信息服務(Telematics)通信顯示控制模塊等,使汽車電子向網絡化、智能化應用深入發展。 ——核心領域突破。重點包括總線收發器及系統芯片、無線收發芯片、汽車級電子標簽(RFID)、氧傳感器、雷達傳感器、車道偏離傳感器等,推動形成集成無線通信、車身網絡遠程接入服務、車載信息服務平臺軟件中間件在內的車載信息服務系統綜合解決方案,建立車聯網與車載信息服務測試驗證服務體系。 ——關鍵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重點包括3G、TD-LTE、4G通信、車際短距離通信、在線整車故障診斷技術、智能導航等相關應用和產品,形成產業鏈,產生規模效益。在上海形成1~2個以網絡運營、技術服務、應用服務、內容服務及用戶構成的國內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及有效商業模式的服務品牌。 重點專項八:信息服務。 以發展高端、培育新興、集聚總部為重點,以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為抓手,實施信息服務業優先發展戰略,繼續保持國內領先水平,在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等領域具備國際競爭力,成為國內信息服務業高地。 ——網絡互動娛樂。支持原創民族網絡游戲產品出口,顯著提高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以單機版游戲和基于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網絡游戲為重點,支持研發手機游戲。支持社交網絡(SNS)平臺開放和商業模式創新。鼓勵研發原創動漫產品,提升動漫產業的品牌價值,支持衍生產品的深度開發。 ——網絡視聽。促進視頻分享、視頻直播(點播)及視頻門戶等業態共同發展,鼓勵網絡視聽商業模式創新。支持研發基于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等新傳輸方式的網絡視聽內容和原創網絡視聽內容。 ——數字出版。推動電子書產業鏈各環節對接,實現全產業鏈發展;建設開放性的綜合數字內容平臺,整合各類內容資源;鼓勵各類閱讀終端的整體解決方案研發和品牌建設;探索電子書在教育等領域的試點應用;加快滬版圖書、報紙、期刊等內容數字化和平臺服務化進程,實現內容的充分共享和利用最大化。 ——專業資訊。進一步加強金融專業數據庫建設,推進各類經濟信息終端的研發和產業化,建立我國金融資訊信息服務平臺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務市場。支持金融資訊服務企業加強產品創新,拓展服務領域,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資訊信息服務機構。培育一批基于航運業務信息衍生的專業信息服務企業,促進港口、航運、物流、監管等信息的開發共享和社會應用。建立并完善商貿信息化應用公共服務和保障體系建設,重點加強基于大宗商品資訊發布、一站式供應鏈管理平臺、貿易領域法律信息服務的專業服務。 ——生活資訊。發展面向餐飲、休閑娛樂、購物、旅游等日常消費的生活資訊業,重點建設生活資訊信息平臺、生活消費指南平臺、資訊傳遞和商業營銷服務平臺,加強旅游信息資源開發和資訊服務。 ——配套環境建設。建設紫竹國家網絡視聽產業基地、張江國家數字出版產業基地、智慧島數據產業園、數字互動娛樂產業園區等專業基地。搭建網絡游戲、網絡視聽、版權交易等專業技術支撐平臺。制定網絡游戲、電子書、電子課本等相關行業標準。加強網絡侵權盜版專項治理,著力解決網絡領域的侵權盜版問題。 五、信息安全保障 把信息安全擺在城市安全的突出位置,堅持積極防御、綜合防范方針,以保障應用、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為目標,著力夯實信息安全保障基礎,切實加強信息安全前瞻性研究,主動應對信息安全新問題、新情況,努力構建健康安全網絡環境,確保城市信息安全保障與智慧城市建設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同步落實,確保城市信息安全總體可控。 ?。ㄒ唬┲攸c專項。 重點專項一:基礎建設。 加強信息安全測評認證、統一網絡信任體系和應急基礎平臺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礎網絡信息安全支撐功能,切實提升城市信息安全的基礎防護和應急處置能力。 ——網絡與信息安全應急基礎平臺。組建市網絡與信息安全應急管理中心,依托國家和本市相關資源,統籌建設應急基礎平臺,基本建成城域網信息安全綜合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支撐和智能終端信息安全狀態感知評價等系統,完善信息安全應急處置技術支撐設施,及時應對信息安全突發事件。 ——信息安全測評認證平臺(三期)。建設無線網絡、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安全檢測系統、智能卡和工業控制系統安全檢測系統、商用密碼產品檢測系統和涉密信息系統深度檢測試驗環境等設施,切實提升信息安全綜合檢測能力。 ——統一網絡信任體系(二期)。建設無線網絡環境下的電子認證系統及其應用接口,及時應對3G、TD-LTE等技術發展;建設電子政務外網電子認證系統和密鑰管理設施,完善電子政務外網電子認證服務體系;建設可信數據保全系統、可信時間戳系統和電子認證系統公鑰密碼算法升級改造項目,提供可信數據保全、可信時間戳、電子簽名舉證、可信標識等新型信任服務。 ——基礎網絡信息安全保障提升。升級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DDOS)防護平臺,提升流量清洗能力,保障銀行、證券、保險等重點行業信息安全;加固域名系統(DNS),強化容災備份能力,保障域名系統(DNS)解析穩定、安全、可靠;完善不良信息撥測系統,建設手機防病毒系統,升級綠色上網服務和基于云計算的病毒查殺服務平臺功能,凈化網絡環境。 重點專項二:監管服務。 實施互聯網安全監察支持系統、網絡安全專業監管支持系統、政務網絡安全防護和災難備份等項目,進一步提升本市監測互聯網有害信息和打擊網絡犯罪的能力,強化電子政務系統安全保障。 ——互聯網安全監察支持系統。建設互聯網安全監察數據中心和數據鑒定實驗室,強化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網站有害信息采集和審計,提高公安部門對本地互聯網資源基礎信息庫的整合分析、證據保全和勘查取證能力。 ——網絡安全專業監管支持系統。建設相關的專業監管系統,加強網絡涉密信息的監控和查處,有效監管電子政務網絡和互聯網密碼使用。 ——政務外網安全防護和災備擴容。建設市級政務外網安全監管平臺和安全接入防護系統,加強市、區縣兩級政府部門互聯網接入的安全管理和防護,實現區縣級政務外網互聯網接入口歸并到3個以內、市級政務外網互聯網接入口歸并到5個以內;提升電子政務災備中心服務能力,實現50家市本級財政單位非涉密信息的災難備份。 ——政務內網安全防護和災難備份。升級改造市級政務內網平臺,改造完善網絡和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災難備份系統,加強政務內網的安全管理和防護。 重點專項三:產業支撐。 以國家級信息安全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為抓手,深入推進信息安全基礎研究、科技攻關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快形成社會化的信息安全綜合服務體系。 ——技術研發。重點突破安全芯片、國產密碼算法應用、網絡安全綜合監控、嵌入式控制系統安全等關鍵技術,啟動支撐云計算、物聯網等應用安全的基礎研究和共性支撐設施論證,促進信息安全相關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 ——產業發展。推進系列安全自主密碼智能卡芯片、通信網信息安全與綜合管控平臺、網站認證與防護等方向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建設面向信息安全專業企業的漏洞分析、密碼驗證等功能性公共服務平臺,降低本地區信息安全產品的研發成本,促進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創新。 ——服務提升。依托國家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東部)基地建設信息安全綜合服務“一站式”門戶系統,提供在線安全監測、云安全存儲、網站實名認證等服務,實現安全集成與監理、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應急響應、安全培訓等信息安全服務業集聚;實施國家信息安全服務指南應用示范項目,加強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規范涉及國計民生重要信息系統安全外包服務,建立信息安全服務評價體系,推動信息安全服務規范運行。 ?。ǘ┲攸c任務。 進一步優化信息安全監管體制,完善網絡空間綜合治理,強化專業人才培訓和全民意識教育,著力營造文明和諧網絡環境。 重點任務一:加強信息安全綜合監管。 研究制定本市公共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規定,加強個人隱私保護;研究制定本市公共信息系統突發事件處置和大型活動信息安全保障等相關規定,加大網絡與信息安全協調機構的統籌力度;深入落實涉及國計民生等重要信息系統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分級保護、風險評估、安全測評、應急管理、綜合檢查等監管制度;研究建立針對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信息安全評估制度。 重點任務二:完善網絡空間治理機制。 建立網絡空間綜合監測預警和態勢研判機制,加強復雜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安全戰略研究;建立互聯網有害信息集約采集和共享協作機制,提升工商、稅務、質監、金融、出版等部門在互聯網上的執法管理能力,督促電信運營企業和信息服務企業切實履行網絡監測和信息審核義務;完成政府網站安全管理國家試點工作,實現本市500多家黨政機關網站實名認證,推動互聯網網站實名認證服務發展。 重點任務三: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識。 在涉及國計民生重要信息系統的運維人員、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的項目經理中推行信息安全師、注冊信息安全專業人員(CISP)等專業資格認證和職業培訓項目,完成1000人次重要信息系統信息安全員的知識更新;定期開展信息安全活動周,組織信息安全技能競賽,并通過講座、展覽和會議等形式提高全社會的信息安全意識;拓寬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訴和舉報渠道,凈化網絡環境。 六、主要保障舉措 ?。ㄒ唬┘哟笸度肓Χ?。建立智慧城市建設財政預算投入機制,加強本市相關專項資金向智慧城市建設項目聚焦,加大對前瞻性、公共性、示范性、協同型、創新型項目的支持力度,落實重點項目建設和運維資金保障;創新政府扶持資金支持方式,通過資本金注入、貸款貼息、服務外包補貼、融資擔保等形式,吸引集聚民資、外資等社會資本參與智慧城市建設。 ?。ǘ﹥灮袌鰴C制。進一步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作用,吸引各類企業參與項目建設;完善多元投融資機制,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吸引風險投資、私募基金;鼓勵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產品和業務創新,加大對企業參與重大信息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的信貸支持;探索實施職務科技成果股權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ㄈ┲萍紕撔?。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著力突破感知信息網絡融合、高寬帶網絡、智能分析決策等共性技術。加大對智慧城市建設相關人才的扶持力度,引進培育一批領軍型、復合型、專業型人才,形成支持智慧城市建設的智力保障。推進云計算、物聯網、通信與網絡等領域相關技術、應用和管理標準的建立和實施。加強信息技術和產業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 ?。ㄋ模娀圏c示范。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相關領域先行先試。通過試點示范,形成帶動引領效應;結合區域特色、領域特點和各自基礎,組織開展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區(園區、街鎮)建設,探索新型建設推廣模式;聚焦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應用示范點和產業化基地建設。 ?。ㄎ澹┩晟普叻ㄒ?。研究制定智慧城市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發展的相關政策,制定落實國務院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實施細則,著力突破集成電路保稅、互聯網服務等政策,加快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信息化地方綜合立法,按法定程序研究制定促進本市信息化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出臺貫徹落實《上海市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規定》的實施意見;積極創造智慧城市建設良好政策環境。 ?。I造良好氛圍。深入開展宣傳,積極推廣智慧城市最新研究成果、產品和成功應用案例,擴大示范帶動效應。加強智慧城市相關知識普及和應用培訓。支持舉辦各類專業論壇、專業會展等活動,引導相關企業、社會團體、專家學者和廣大市民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形成全社會支持智慧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 ?。ㄆ撸╅_展統計評估。研究建立完善的智慧城市建設統計制度和社會評估體系,依托專業機構,定期開展跟蹤分析并發布評估信息。建立三年行動計劃的協調落實推進機制和考核機制,并納入相關部門和區縣年度績效考核體系。 ?。ò耍┘訌娊M織領導。發揮政府引導帶動作用,形成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合力。成立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全市智慧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協調推進工作。成立市智慧城市建設專家委員會,建立專家決策咨詢機制。依托相關機構,建立市智慧城市建設促進中心。市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相關領域任務的細化和落實。各區縣建立相應的推進機制,按照全市部署,負責本區域智慧城市建設工作。
|
如需轉載請簽注以下信息:
文章標題: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2011-2013年行動計劃
文章鏈接:http://www.echocurrent.com/index.php/Home/article/detailPage/parentID/1480/cat_id/1484/artID/1961
中國|智慧城市|智能建筑|建筑節能|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延華智能
[上一條]財政部1700億支持節能減排 擴需求措施加快落實 [下一條]淺析:智慧城市國內外發展現狀和解決方案 |